主办单位:中国物品编码中心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杂志社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安全追溯  正文

商品数据资源助力 福建食品“一品一码”追溯体系建设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19日 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 作者:张文梅 王文 贾建华

食品安全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中国政府把加强食品安全管理作为重中之重。食品从田间地头到餐饮消费的整个过程,经历环节众多、情况较为复杂,从食品生产、加工,到冷库储存,到冷链运输车、集装箱、船装运,再到目的地冷库,最后通过冷链运输车运输到市场,到每个人的餐桌。在这个流程里,每一个步骤都牵涉到大量从业人员,每一个流程都有风险,可能导致最后的食物不安全。要让餐桌上的食品更安全,应当推进“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打造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追溯体系,确保整个食品安全监管链条不断、衔接无缝。
2017年,福建省启动构建“从农田到餐桌”的“一品一码”全过程追溯体系,按照“源头可溯、去向可追、风险可控、公众参与”的基本要求,以“一品一码”为总体思路,构建数据驱动、多方协同的食品安全治理模式,打造统一的“福建省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平台”。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以下简称编码中心)作为国内权威、国际领先的编码机构,依托成熟的商品条码技术,凭借全球领先的商品信息数据资源,发挥多年在零售、物流、追溯等领域积累的丰富经验,全面助力福建食品“一品一码”追溯体系建设,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极大成功。
 
商品数据资源库日臻完善
编码中心是统一组织、协调、管理我国商品条码、物品编码与自动识别技术的专门机构,负责推广国际通用的、开放的、跨行业的全球统一标识系统和供应链管理标准,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平台和标准化解决方案。商品条码作为商品流通的“身份证”,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广泛应用,涉及贸易、物流、食品安全、医疗卫生、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领域,尤其在食品、日用品、医药、纺织、建材等行业应用更为普及,已成为全球通用的商务语言。近年来,我国在物品编码管理、数据资源建设、前沿技术研究、电子商务应用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商品数据资源总量连续五年世界第一,在基础理论、二维码、物联网标识、食品追溯等新技术研究方面均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物品编码在便利商品流通、促进贸易往来、提高物流效率、加强政府监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商品数据是编码中心以商品条码为核心,基于全国物品编码工作体系,组织我国商品条码系统成员企业自主维护的商品身份信息。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编码中心建立了以统一产品编码为基础的商品信息资源库,覆盖食品饮料、日用百货、家具建材、医疗卫生、文教用品等数百个行业,信息涉及产品基本信息、包装、度量、描述、日期、生产厂商信息等十大类的400余项数据内容,数据的完整性、时效性、准确性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迄今为止,数据库拥有商品条码系统成员企业44万家,采集商品信息1.42亿条,平均每日新增数据5万条,市场覆盖率达到85%,是我国权威的物品编码大数据平台。
 
商品条码的应用日益广泛
21世纪初期,食品安全问题引起全球重视,商品条码以其广泛应用的产品编码和数据载体技术,结合标准化数据形成一体化追溯解决方案,凸显适用性强、采集速度快、可靠性高等特点,迅速成为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主导技术,在全球六十多个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商品条码与标准化数据的结合运用,实现食品在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及零售等供应链各环节的统一标识,关联产品追溯各节点数据,形成产品的全链条追溯信息。一旦食品出现安全问题,可快速向上跟踪与向下追溯,能够快速聚焦发生安全问题的食品范围,准确查出食品问题出现的环节所在,直至追溯到食品生产的源头。
经过多年研究实践,编码中心建立了标准化食品安全追溯框架,制定了食品安全追溯应用系列指南,组织实施国家重点食品质量安全追溯和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两个物联网示范工程,为地方政府开展食品和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撑;在全国建立了上百个应用试点,涵盖肉禽、蔬菜水果、海产品及地方特色食品等众多产品品类,积累了大量产品质量追溯成功经验。在食品安全追溯、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产品质量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为市场监管总局、商务部、海关总署等部门,以及广东、山东、江苏、浙江等10多个省份的50多个地方政府机构提供技术支撑和数据服务,为政府产品质量监管提供有效手段,助力监管模式的创新与监管效能的有效提升。
 
商品条码在福建食品“一品一码”的应用
福建省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平台自2017年起开始建设,于2018年6月底上线运行,覆盖食用农产品、水产品和预包装食品,贯穿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出入境、流通和消费全过程追溯管理,已发展成为福建省最大的食品追溯平台,编码中心在此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技术领先,标准先行,支撑顶层设计
多年来,编码中心推广GS1追溯标准在国内多个领域进行探索和尝试,在服务国家食品安全、医疗健康、物流供应链建设、工业互联网发展战略等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在食品、医疗、特种设备等领域的追溯监管工作中形成了很多成熟的编码方案。依托这些工作基础,编码中心充分发挥体系和技术优势,利用物品编码助力顶层设计,在编码、载体、预包装等方面开展专项研究,和福建省标准化研究院共同制定了DB 35/T 1711-2017《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码编码技术规范》,通过对各环节、各主体产生的追溯信息进行及时汇聚、核对、清洗、关联、分析等处理,实现追溯信息的上下游关联,打造全程追溯数据链条,对食品安全风险进行监测、研判和预警,既方便了有商品条码的企业,也考虑了无商品条码的商户,同时兼顾到省内食品、农业、渔业多个部门已建立的追溯系统,实现与现有系统进行互联互通。该标准的成功制定和发布,是追溯系统成功建立的重要一环,也是系统顺利实施的重要手段,为福建省一品一码追溯监管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物品编码助力产品追溯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编码优势,数据助力,推进落地实施
编码中心协助福建省设计追溯体系实施方案,确定“商品条码+批次”的核心追溯方式。随着商品条码在我国的深入应用,食品行业实现全面覆盖,尤其是预包装食品使用率达到95%以上,编码中心以此为突破,构建以商品条码标识产品种类、以生产日期或批号标识批次的组合方案,结合一维码的形式呈现编码信息,实现扫码自动化采集数据、汇聚追溯信息,全面满足追溯体系在产品编码、自动识别、数据采集的各层级要求。该方案充分利用了包装原印商品条码和批次标识,不增加成本、不影响生产流程,是适合全面推广、快速实施的最佳方案。为协助“一品一码”追溯系统的快速上线,编码中心启动编码数据对接,由编码中心开发数据查询接口,免费提供1.4亿商品基础数据资源,数据命中率达到85%以上,其企业信息和产品身份信息均可满足追溯要求,切实帮助追溯系统短期内建立较大规模的数据基础,带动经营企业补充产品批次和批次数量等动态信息,从而完成追溯的全面高效实施。
体系支撑,全国联动,保障长效运行
编码中心充分运用商品数据资源建设经验,挖掘数据能力,在数据内容、共享机制、技术保障方面全力支撑“一品一码”体系建设。深入分析数据内容,选取产品名称、品牌、规格、图片信息,以及生产企业的名称、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企业地址等内容,协助“一品一码”建立追溯对象的静态信息资料。发挥物品编码全国工作体系优势,启动动态数据共享工作机制,基于物品编码工作系统,组织全国编码工作团队通过多种渠道协调食品生产企业在申请商品条码后第一时间建立产品基础数据档案,支持“一品一码”系统快速获取,供福建省内食品经营企业追加追溯节点信息,形成追溯链条。升级软硬件环境,加强运行保障,在北京、西安部署了大规模服务器集群,通过两地负载均衡模式,采用大数据关键技术,保障上亿海量数据的快速查询,实现单条数据查询响应时间在300毫秒以内,保障数据高效共享。
商品数据的动态共享,是福建省“一品一码”体系追溯对象数据的重要来源,是保障“一品一码”体系长效运行的有效保障。项目运行至今,编码中心为福建追溯平台提供产品信息查询逾1800万次,覆盖全国企业39846家,产品537998种。
 
意义与经验
福建省食品安全“一品一码”全过程追溯体系是我国第一个政府部门通过物品编码技术,利用编码数据资源在全省范围内大规模推行食品安全监管的示范系统。借力“信息化+”开启食品安全“码”上治理新模式,取得了突破性的新成效,有效实现了产品质量问题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食品安全质量管理工作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走在了全国前列,为全国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样本。项目实施过程中,注重发挥数据驱动作用,挖掘数据价值,强化分析应用,建立以数据为核心的食品安全现代化治理机制,营造政府、企业、消费者多方共赢的工作格局。商品条码数据库在追溯体系建设中的支撑作用获得了很好的验证,实现了追溯数据的源头控制,驱动全国范围的生产企业建立准确的、规范的数字化追溯信息档案;避免了同一商品在多个经销渠道产生的数据差异和冗余,保证了同一商品在追溯系统内的同一编码、同一数据;帮助企业减少数据维护工作,减轻了企业负担。这些都将为今后其它地区建立追溯体系,特别是在建设初期,采用通用的、开放的编码和数据,快速搭建基础数据库,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全国很多省市开展食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工作提供了借鉴。
未来,编码中心将以福建“一品一码”追溯体系为样板,大力开展数据资源建设,建立追溯数据交换共享机制,完善与国内外行业追溯系统对接,提供产品质量全过程追溯服务。同时,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商品条码数据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的作用点、研究商品条码数据在应用过程中的数据质量、数量循环提升,努力拓展并形成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的多点支撑,满足我国市场监管工作的需要。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 张文梅 王文 贾建华
《条码与信息系统》2021年第5期总第165期

延伸阅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或《条码与信息系统》”。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将内容传真至010-84295675,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高端访谈 更多>>
商品二维码 全球商品通用...
王毅 研究员、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技术部副主任兼二维码研究室主任,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 1/...
物品身份及其编码的本质
张成海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主任、中国ECR委员会联合主席、国际物品编码组织(GS1)管理委员会委员及顾问委员会委员、全...
推进我国二维码标准化应...
王毅,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二维码研究室主任,技术部副主任,研究员,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1/S...
AVEVA剑维软件: 信息和智...
数据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是企业的重要资产。
杂志专区 更多>>

《2024第1期》

《2024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