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物品编码中心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杂志社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电子商务  正文

山东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模式分析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20日 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 作者:张永沛 张梁 刘利红

近年来,我国加大对冷链物流发展的扶持力度,财政部、商务部陆续发布了多个文件为冷链物流行业规范健康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对保障食品冷链流通安全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山东省作为农业大省和消费大省,冷链物流需求巨大,冷链发展模式多样化。本文详细调研分析山东省冷链物流发展和建设情况,总结了优秀冷链物流发展模式。
 
山东省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现状分析
巨大的冷链需求市场
山东是农业生产大省、流通大省和消费大省,农业增加值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特色农产品丰富,素有“全国农业看山东”之说。近年来,山东省生产端和流通环节的冷链需求不断扩大。如图1所示,2018年,山东省蔬菜产量8192万吨,约占全国的12%;水果产量2788.8万吨,约占全国的10%;猪牛羊禽肉产量849.3万吨,约占全国的10%;水产品总产量达816.6万吨,占全国的12%;禽蛋类总产量达447万吨,占全国的14%;奶类总产量达225.1万吨,占全国的7%。
图1  山东省农产品产量情况
 
山东省农产品出口领跑全国。2017年6月建成全国首个“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2018年,农产品进出口2134.1亿元,规模连续二十年居全国第一。其中,农产品出口1150.3亿元,是全国首个农产品出口规模超千亿的省份,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比重的20%以上。
消费需求明显
据《2016年中国冷链物流发展报告》研究,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000美元是冷链产业爆发的先决条件之一,日美冷链产业发展的轨迹也显示,55%至75%城市化率是冷链发展窗口期。目前,山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突破4000美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7%,冷链物流快速发展的窗口已经打开,传统的冷链物流发展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业务需求,亟需通过标准化、规范化手段实现行业的跨越式发展。
高质量的农产品品牌
近年来,山东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力较强,在市场开拓、品牌建设、标准化生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全省农业产业化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6264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88家、省级919家。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近1.74万亿元,净利润882亿元;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中,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180家,其中超过100亿元的10家。全省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超过1800万户,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生产基地4164万亩,主要农产品原料采购值超过4000亿元。同时,建成了一批全国性和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形成了南临沂、北寿光、西聊城三个辐射全国的农产品集散交易中心,初步形成了以产地批发市场为龙头,销地批发市场为纽带,社区农贸市场、菜市场为终端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极大促进冷链物流的发展。
良好的冷链物流设施
完善的冷链基础设施体系是冷链物流高速发展的基础。山东冷库总容积900万吨,占全国的20%左右。大型冷库(单体5000吨以上)680座,中小型冷库超过2400座,低温储存能力超过780万吨,占全国的19.4%,规模及比重居各省之首。2018年底,山东共有货物专用运输冷藏车22057辆,约占全国冷藏车辆(万辆)的13%,数量居全国前列。其中牵引车与挂车一体的车辆数量最多,为9142辆,占全省冷藏车数量的41.4%。
 
冷链物流发展新模式
冷链物流泛指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而农产品冷链物流也就是生鲜农产品在各个环节处于低温环境下减少农产品损耗的一系列管理方式和措施,主要包括冷冻加工、冷冻储存、冷冻运输以及冷冻销售四个方面。纵观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类型,共有仓储型、运输型、城市配送型、综合型、供应链型、电商型和平台型等七种。
近年来,国家财政部、商务部陆续发布了多个政策文件为冷链物流行业规范健康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对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保障食品流通安全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采用问卷调查与实地走访相结合的调研方式,全面分析了山东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总结冷链物流发展的新模式。为了适应生鲜农产品的产品特性和消费者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冷链物流逐步向标准化、平台化、产地化、一体化发展,形成了山东省生鲜农产品的特色流通模式。
构建冷链物流标准体系
在冷链产品流通作业环节中,加强冷链物流标准体系推广与应用是山东省冷链物流发展新的方向。冷链物流标准体系是以现有的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为主,补充以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并结合冷链企业的运作模式,企业依靠标准加强冷链物流关键节点的管控,降低断链的风险,使冷链作业的每个环节都有标准可依。
以山东省生姜产业为例,为了实现生姜产业发展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弥补现行标准的不足,企业需要制定从生姜生产到交易的一系列标准作为支撑,建立完善的生姜供应链标准体系。对生姜现行的相关标准进行了梳理,标准涉及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三个层面,按照生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运输、交易和信息与追溯六个流程编制了生姜供应链标准体系。为了使标准体系更加契合企业发展模式,制定了《生姜储藏技术规范》等6项企业标准,构建了全程不断链的生姜冷链物流标准体系,如图2所示,指导企业运行管理,将生姜装卸作业效率提高了15%,运输的耗损率控制在5%以下,节省综合物流成本10%。
 图2  冷链物流标准体系
搭建冷链全程监控平台
冷链物流企业格外重视产品追溯和品质保证,特别是大型生鲜产品销售集团,其产品口碑是企业的核心资源。生鲜产品供应链涉及从生产到销售多个环节,包括生产企业、加工企业、仓储企业、运输企业与销售企业。而企业间的相关信息共享存在壁垒,特别是冷库、车辆、冷柜等冷链设备的温度和湿度信息的分享不足。为应对市场发展新需求,部分企业采取标准化作业与平台信息监管相结合的监控模式,通过标准化作业在时间上缩短供应链,而综合信息管理在空间上缩短供应链,实现企业间的信息融合,进而打通供应链信息流,如图3所示。
图3  信息融合示意图
 
实现标准化作业与平台信息监管相结合,既离不开相关设施设备的升级改造,也需要借助信息平台进行全程监管,实现软硬件相结合,发挥出设施设备与信息系统的优势。企业借助信息管理平台是进行数据融合实现大数据分析,进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的必要途径。此模式的核心是建立起开放式的综合信息系统平台,主要实现以下几个功能:
(1)整合资源,监控冷链节点。各类设备温湿度采集,包括冷库、冷藏车、冷柜等,保证供应上游及仓储环节不断链。
(2)利用信息融合实现全程可追溯。企业通过二维条码、条码和RFID技术使生鲜食品能实现唯一产品标识,实现零售终端更智能、更安全、更新鲜。同时借助信息管理平台,全方位地监管生鲜食品的在仓、在途和门店等相关作业情况,形成完整的信息记录,实现信息透明化。
实施产地预冷控制
冷链物流“最先一公里”是指从田间地头的采摘(宰杀)到冷藏的一系列规范和标准的冷链操作。它包含将农产品采摘(或宰杀)后,进入预冷、分级、分割、拣选、加工、包装及冷藏储存等控制环节,完成农产品产地采摘预冷、分级、加工、包装及冷藏等过程,移交至冷链运输之前的“最先一公里”范围内。农产品物流“最先一公里”在整个供应链中是极其重要的,事前控制无论在控制效果还是控制成本上都是最优的选择。预冷就是提高了水果的保质期和可售卖期,再经后期冷库保存,从而减少后期冷链加工、运输和最后一公里的压力,这些都将降低企业销售成本。
通过预冷保证了从生产基地到加工车间的生鲜产品品质和温度,大大降低了损耗,但是单纯的预冷无法使企业获得较高的市场竞争力,只有通过预冷后和精细化加工分级,实现净菜进入商超,减少中间环节,从而提高产品品质和品牌价值,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该模式要求企业不仅是建设预冷车间,而是将绿色生产、预冷、精加工和包装流程前移到生产基地,商超收货后直接销售,减少了以前多次装卸、分拣、包装带来的不必要的损耗,实现生鲜农产品一触式的作业模式。农产品常用预冷方式如表1所示。
 
表1  农产品预冷方式
企业为了加强源头控制,不仅仅进行“最先一公里”预冷,而是将分级、预冷、精加工和包装前移到生产基地,减少了多次装卸、分拣、包装带来的不必要的损耗,形成生鲜农产品一触式的作业模式。企业通过订单管理系统合理安排产品的采摘时间,从基地采摘到净菜加工2小时完成,经过农产品分级、预冷、分拣和包装四个环节,并使用自有冷藏车运输到商超上架售卖。
健全冷链“最后一公里”配送体系
“最后一公里”配送是物流配送者借助一定的交通工具完成消费者通过互联网交易而产生的产品转移,将产品从顾客所在城市的配送中心送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但是,生鲜产品特性使得“最后一公里”配送需要在温度湿度控制设备投资成本巨大导致配送成本居高不下、满足顾客不定时收单时效导致配送效率低下等矛盾中寻找相关平衡点。生鲜最后一公里的运作过程一般涉及三个站点:总站、分站、消费者,主流配送模式分为自营和第三方运输。在这个过程中需进行两次配送,从城市总站到分站,从分站到消费者,如图4所示。
 
 图4  配送流程
 
为达到最优效果,企业会对流程做出不同程度的调整,优化作业模式,其考虑因素包括:企业覆盖范围、经营模式、产品特性、产品种类、设施设备和资产运行等方面。在“最后一公里”的配送过程中,配送速度和温湿度控制是保证生鲜产品配送质量的重要指标。例如为了保证生鲜品质,企业会选择自营模式;为了简化配送流程,企业选择和商超合作;为了降低快递配送距离,企业将分站前移,建立实体店、前置仓、自提柜等。
以山东某企业为例,率先创立了集低温加工、冷链(0~4℃)运输、直营连锁冷柜销售为一体的模式,以先进的冷链信息系统技术支撑,建立了全流程的质量控制体系,实现产品从原料到成品的全过程正向可控、逆向可追溯。特别是在最后一公里,销售端都采用“周转冷库+直营门店”模式,直营门店由企业直接管理,并配备统一标准的冷柜,实时收集、监控温度,保证温度的达标率100%。
冷链物流不同于传统的物流,它的信息流量大大增加,其作业流程具有时效性强、全程温控的特点,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会导致整个链条的问题,所以要求各个环节具有很高的组织协调性。冷链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电商企业、信息服务企业等应加强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从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形成一体化运作,实现供应链的一体化运作模式。
随着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信息化建设落后已成为阻碍冷链物流企业发展的瓶颈,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型互联网技术对冷链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建设起省市两级的冷链信息监督平台,对于冷链物流关键节点的温度、湿度及相关信息进行监控,保证冷链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品质,实现信息的共享,是强化冷链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的有效措施。冷链物流行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将有效加强其监管力度,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保障食品流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由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资助,课题编号是2016YFF0202503,课题名称是《电子商务交易保障(客体)共性技术标准研究》)

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  张永沛  张梁  刘利红

《条码与信息系统》2019年第6期总第154期

延伸阅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或《条码与信息系统》”。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将内容传真至010-84295675,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高端访谈 更多>>
商品二维码 全球商品通用...
王毅 研究员、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技术部副主任兼二维码研究室主任,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 1/...
物品身份及其编码的本质
张成海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主任、中国ECR委员会联合主席、国际物品编码组织(GS1)管理委员会委员及顾问委员会委员、全...
推进我国二维码标准化应...
王毅,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二维码研究室主任,技术部副主任,研究员,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1/S...
AVEVA剑维软件: 信息和智...
数据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是企业的重要资产。
杂志专区 更多>>

《2024第1期》

《2024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