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物品编码中心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杂志社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高端访谈  正文

迈思肯的中国战略——专访美国迈思肯系统公司总裁夏明伟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17日 来源:《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杂志社 作者:郑昱

导语: 1982年,迈思肯公司创始人迈克•米勒将激光二极管集成到条码扫描器中,发明了体积更小、更为快捷和安全的数据采集器,开启了迈思肯自动识别领域业务发展的新纪元。2008年,迈思肯收购西门子机器视觉业务部,随着第一个基于PC机的...

1982年,迈思肯公司创始人迈克•米勒将激光二极管集成到条码扫描器中,发明了体积更小、更为快捷和安全的数据采集器,开启了迈思肯自动识别领域业务发展的新纪元。2008年,迈思肯收购西门子机器视觉业务部,随着第一个基于PC机的机器视觉系统以及工业标准二维码 Data Matrix的发明,迈思肯的业务得以进一步扩大。2011年,迈思肯推出了Auto VISION系列产品,包含Vision HAWK和Vision MINI智能相机,以及精简版的Auto VISION机器视觉软件界面。汇集自动识别技术和机器视觉技术,客户可以在一个界面上进行多项应用操作。进入2012年,迈思肯迎来了公司发展征程上的第一个“三十年”。

迈思肯的三十年,是创新、高效、发展的三十年。

2005年,迈思肯全球业务中,亚太区占15%;2011年,亚太区市场增长占迈思肯全球增长的50%,中国占据其中的37%。对于一家以“矢志创新,以智取胜”为核心价值观的公司,敏锐捕捉到中国市场的强劲势头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如何精准定位迈思肯中国业务的发展方向以及具体实施策略,进一步扩大迈思肯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是夏明伟团队的下一个目标。

 

市场定位:基于自身优势 锁定三大垂直领域

在迈思肯全球业务规划的蓝图上,来自亚太地区的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和印度被迈思肯归属为新兴市场。而同属亚太区的中国,则是市场需求增长迅猛的快速市场。“2011年,迈思肯中国销售额同比增长60%,总体收益增长16%,营业性收入增长86%。”从这组数据中不难看出,中国市场是迈思肯不能错过的商机,更是迈思肯未来五年全球业务发展的重点。

作为一家全球领先的自动识别和机器视觉产品的供应商,迈思肯将市场定位的关注点落在了三大垂直市场,它们分别是电子行业(印刷电路板追溯、SMT流程中部件与包装追溯等)、包装行业(日期/批次追溯、外包装和内充物匹配、质量保证、缺陷监测、防伪措施等)和生命科学行业(FDA合规、样品跟踪、医疗设备跟踪等)。基于迈思肯在以上三大行业的多年耕耘,夏明伟的团队认识到:随着中国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制造商们需要更多数据来跟踪、追溯其产品,在第一时间剔除不合格产品,进而优化整个供应链流程,减低成本并确保产品品质。这就意味着自动识别和机器视觉两项技术的融合,二者的交叉应用,不仅是该项技术在制造业应用的发展趋势,也是迈思肯业务的机遇。

迈思肯聚焦三大垂直市场,以市场为导向,集中优势资源,蓄势待发:在人力资源方面,迈思肯三分之一的员工专职于三大行业的业务拓展工作,逐步建立起包括以全球垂直市场总监、技术和研发团队一起的专业团队;在产品和技术支持方面,迈思肯一如既往地以贴近客户需求为宗旨,以电子市场为例,通过对消费类电子市场、汽车电子市场的实际需求的了解,为客户提供高效的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建立其在立足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渠道建设:推进本地化进程 实现结构性增长

本地化是跨国公司除优质产品、核心技术、市场定位外,实现业务增长的又一关键因素。目前,迈思肯在亚太区的战略合作伙伴有65家,其中,在中国33家合作伙伴。由此可见,迈思肯中国代理商的渠道建设过程中,迈思肯关注的不仅是代理商数量的增长,更关注代理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结构性增长是迈思肯评估代理商的标准,也是迈思肯对合作伙伴的承诺。

代理商不仅是销售迈思肯产品的供应者,还要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充分了解行业客户的特点,掌握客户的实际需求,不仅可以为客户提供合适的产品,还能通过自身的系统集成能力,为客户提供完备的解决方案和及时有效的售后服务。

“得到客户的认可,逐渐建立迈思肯与客户、渠道商、供应链各个环节上的合作伙伴的相互信任,实现多方的长期可持续性发展。迈思肯的渠道商不仅在中国市场具有竞争力,同时在全球也要具有竞争力。只有这样,迈思肯的渠道建设才是到位的,业务开拓起来才会事半功倍。”

 

延伸阅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或《条码与信息系统》”。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将内容传真至010-84295675,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高端访谈 更多>>
商品二维码 全球商品通用...
王毅 研究员、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技术部副主任兼二维码研究室主任,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 1/...
物品身份及其编码的本质
张成海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主任、中国ECR委员会联合主席、国际物品编码组织(GS1)管理委员会委员及顾问委员会委员、全...
推进我国二维码标准化应...
王毅,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二维码研究室主任,技术部副主任,研究员,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1/S...
AVEVA剑维软件: 信息和智...
数据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是企业的重要资产。
杂志专区 更多>>

《2024第1期》

《2024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