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物品编码中心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杂志社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高端访谈  正文

罗秋科:统一编码确保食品安全溯源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17日 来源:《中国自动识别技术》2012

导语: 食品可追溯管理是基于风险管理的安全保障体系和信息记录体系,是保证食品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食品企业实施追溯,就是对企业生产、仓储、配送、销售等供应链全过程的流程建立安全保障体系和信息记录体系,建立食品的统一标识,建...

 

罗秋科:

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副主任,现主要从事条码及自动识别技术的研究及标准制修订工作。曾作为主要起草人完成国家质检总局下达的《商品条码》《商品条码管理办法》等19项国家标准、法规的制修订项目;作为主要负责人完成了国家科技部下达的“九五”科技攻关项目《二维条码技术研究与应用试点》,国家¾­贸委《二维条码技术应用总体规范与应用试点》、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条码质检中心技术改造项目》,以及质检总局下达的青年基金项目《条码印制质量控制与管理》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学述论文近20篇。负责开拓了条码印刷企业资格认定、条码印刷品质量综合分级检验等工作新领域,参与开拓了二维条码技术、EPC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新领域。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杂志社记者(以下简称记者):请您介绍下食品安全追溯管理的功能、起源,以及在我国的应用。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副主任罗秋科(以下简称罗):食品可追溯管理是基于风险管理的安全保障体系和信息记录体系,是保证食品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食品企业实施追溯,就是对企业生产、仓储、配送、销售等供应链全过程的流程建立安全保障体系和信息记录体系,建立食品的统一标识,建立关联链接,做好关键信息记录,做到“向上一步可溯源和向下一步可追踪”,从而实现整个供应链的可追溯。食品一旦发生问题,即可通过物品编码,查找从原料到成品到上市到最终消费整个链条所记载的信息,快速缩小问题食品范围,准确查出问题环节,直至追溯到生产源头,确保了食品召回的高效性和准确性。

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改善民生和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工作。为加强食品安全管理,我国先后出台实施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规章,都强调建立食品安全追溯制度的重要性,明确要求企业实现对生产流通过程的记录,具备可追溯性,为推进追溯管理提供了法定依据。

今年2月,国务院颁布的《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明确要求,要搭建以物品编码管理为溯源手段的质量信用信息平台,推动各行业产品质量信用建设。同时,依托物品编码等国家基础信息资源,加强产品质量和工程质量信息的采集、追踪、分析和处理,提高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提升质量安全动态监管、质量风险预警、突发事件应对、质量信用管理的效能。

 

记者:在食品安全追溯管理系统建设中,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已做了哪些研究和实践?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罗:将物品编码科学地应用于我国的食品安全可追溯性工作,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对生产¾­营过程中涉及的人、物、机构遵循系统性、唯一性、可扩展性的原­则进行科学编码,采用条码、射频识别技术将实物流与信息流结合起来,使得产品所有的生产和流通信息记录贯穿整个供应链,再利用物联网技术完成供应链各环节之间的传输和发布,最终达到追踪和溯源实物的目的,我们取得了丰硕成果。

我们对婴幼儿乳粉、果蔬、肉类、水产品等行业开展了大量的调研;建立了食品安全追溯标准体系,制定了多项食品安全追溯关键国家标准;指导企业实施,出版了多种实施指南和案例集;建立了“寿光蔬菜”“四川茶叶”“新疆瓜果”等100多个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应用示范,完成了中法食品跨国追溯项目,并为北京奥运、广州亚运的食品安全保障提供技术支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此基础上,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建立了国家食品安全追溯平台和中国商品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商品条码信息实现了对超过1000万种产品和15万家企业的责任主体追溯,对实现食品的有效监管打下了坚实基础。

 

记者:实施食品安全可追溯管理,能给企业带来哪些可以看得见的效益?

罗:我国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在服务政府监管、服务产业发展、服务食品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食品追溯系统能够提供食品全生命周期的生产与流通信息,能够帮助企业找到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根源和起因,阻止问题扩大并防止再次发生;能够提高食品生产流通环节信息的透明度,有效打击假冒伪劣,保护我国的自主品牌;能够服务于政府食品安全问责机制,对企业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进行有效控制,精确落实责任主体,使得其他参与方不受牵连。能够加快发现市场流通中的问题食品,并及时撤回和召回,保证无关产品不受影响,保护消费者权益,增强消费者信心。

如新疆标准化院采用全球统一标识系统(即GS1系统)提供用于供应链中标识物品和服务的一个完整的编码及标识体系。该项应用中,给每一个零售包装的哈密瓜(贸易产品)或一箱包装不同的哈密瓜(贸易产品的集合体)都分配一个全球唯一的标识代码GTIN。根据GTIN能够追溯出哈蜜瓜的产地信息;肥料、农药等辅助生产信息配置;产地土壤、水质、环境、施肥、施药等日常管理信息;仓储条件、产品出入库、运输、产品流向等储运信息管理,并且能够通过市场终端查询,实现了哈密瓜追溯的功能。

该系统运行一年来,进入追溯系统的吐鲁番精品哈密瓜种植面积已由开始的3000亩增加到现在的1.3万亩,每公斤精品哈密瓜销售价格也由2元上升到10元,带来的¾­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记者:目前我国在推进食品安全追溯管理中,主要还存在哪些问题?

罗:当然,我们也知道,现在许多行业、部门和技术公司都建立了追溯系统,大部分采用的是内部编码进行食品安全管理和查询。不能否认,这些系统对一个内部闭Ñ­环来说能发挥一定作用,但在行业之间、部门之间、企业之间,由于未采用全球统一标识标准,导致可追溯信息标识不惟一、格式不规范,信息无法共享和交换等问题,给食品可追溯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同时还造成了社会资源浪费,政府和企业重复投入。

这种食品安全追溯管理呈现出多部门、多模式、多途径推进的特点。归纳起来,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缺乏统一认识。我国目前对食品安全追溯存在认识不统一、不到位的情况,还存在一些认识误区。例如,把质量安全追溯等同于责任追究,忽视质量安全管理的本质,只注重食品身份标识,认为只要在上市产品上附着身份证号、消费者能查到生产厂家和生产日期就是实现了质量安全可追溯。

二、缺乏明确要求。由于缺乏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的统一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从而导致追溯系统的建设内容、建设标准缺乏操作层面的指导和要求,致使一些企业不是集中精力高标准严要求地推进追溯制度建设,而是异化追溯制度。把追溯制度当做吸引消费者眼球、牟取短期利益的手段。这将会搅乱市场、误导消费,出现“劣币驱除良币”的怪圈,最终可能导致中国社会对食品安全追溯管理制度的不信任。

三、缺乏相互Э调。我国实施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纵向有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同步推进,横向有农业、质检、工商、食药监、商务、科技、信息等部门从分段监管、行业管理、产业发展等职责角度各自展开。在这种多层次、多部门各自为政的实施过程中,由于中央与地方、部门与部门之间缺乏足够的沟通与Э调,导致在食品安全追溯技术标准、管理要求等方面还缺乏共识,项目建设上出现重复建设甚至相互掣肘的现象。

四、缺乏信息共享。技术性统一操作标准的缺失、基于分段监管的追溯理念差异,加上推进追溯管理中沟通渠道的不畅,致使各级政府部门运行的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在追溯信息定义、储存、传输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导致追溯系统之间无法实现无缝衔接,难于开展信息资源的深度整合、融合和综合利用 

 

记者: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追溯管理的系统建设方面,您有哪些建议?

罗:实现食品全产业链的监管,统一物品编码势在必行。具体而言,我国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追溯管理系统建设方面,有四个方面应该加强关注和改进。

一、统一认识,统筹规划。需要站在国家战略高度统一认识,突破目前在分段监管、标准制定、信息收集整合与深度利用等方面面临的不利因素,依据国情制定发展规划,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有合力地加以推动。要避免各自为政而造成的信息孤岛和社会资源浪费,同时避免增加企业管理难度和运行成本。

二、明确标准,强制推广。加强基础性研究,建立健全追溯统一标准和技术规程,是我国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发展的当务之急。需要国家质检总局、农业部、国家标准委等部门在现有标准(如商品条码系列标准、食品追溯信息编码与标识规范等)的基础上加紧制定配套标准,强制推广。同时,应该重点研究欧美日澳等发达国家的追溯管理¾­验,结合HACCP、ISO22000等管理认证标准,以追溯精度、追溯深度、信息记录等为关键指标,研究制定能够与国际市场顺利接轨的可追溯性分级标准,从而为企业或行业追溯系统建立统一的评价体系,防止可追溯性被滥用。

三、加强Э调,合理推进。这就需要加大各级政府对食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推广的支持力度,为企业或组织创建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在资金上对关键设备、追溯系统运行实施政策性扶持;加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部门之间Э调,形成合力,避免多头、重复建设与监管;组织研究部门、中介组织、行业企业,开发建设追溯体系公共服务平台,包括各项标准、信息系统、数据中心等。

四、参照国外追溯管理体系建设¾­验,以优势产业、优势产品、高风险产品为重点,统筹规划、分布建设我国的重点食品品类质量安全信息中心平台,并基于该平台把产地环境检测、农资与食品添加剂管理、质量安全检测、产品认证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让食品生产¾­营企业、各级各段监管部门既是该平台的信息提供者,又是分享者。

延伸阅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或《条码与信息系统》”。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将内容传真至010-84295675,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高端访谈 更多>>
商品二维码 全球商品通用...
王毅 研究员、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技术部副主任兼二维码研究室主任,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 1/...
物品身份及其编码的本质
张成海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主任、中国ECR委员会联合主席、国际物品编码组织(GS1)管理委员会委员及顾问委员会委员、全...
推进我国二维码标准化应...
王毅,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二维码研究室主任,技术部副主任,研究员,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1/S...
AVEVA剑维软件: 信息和智...
数据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是企业的重要资产。
杂志专区 更多>>

《2024第1期》

《2024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