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物品编码中心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杂志社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行业应用  正文

进口商品信息数据采集服务与应用

发布时间:2020年03月09日 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 作者:林丽莉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以下简称编码中心)作为统一组织、协调、管理我国物品编码与自动识别技术的专门机构,自2003年起全力推进商品条码信息数据库建设,其在全国下设的47家编码分支机构把商品信息数据采集工作作为工作重点,目前国家商品数据库已采集了国内36万余家企业,超过1.2亿种国产商品的信息数据,市场覆盖率已超过85%。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进口国,进口商品市场需求量逐年递增,商务部于2019年5月对主要消费品供给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进口商品已成为市场供给的重要补充,乘用车、家居和家装用品、钟表眼镜、电器电子产品和食品是流通企业重点关注的领域;需求状况统计调查结果显示,超过90%的消费者认为购买进口食品和母婴用品更加安全,超过70%的消费者认为品质是购买进口商品主要考虑的因素。
面对如此庞大的进口商品市场,编码中心抓住机遇,于中国商品信息服务平台(www.gds.org.cn,以下简称服务平台 )及时开通进口商品数据采集服务,其基于商品条码与国家商品源数据中心,遵循全球统一标识系统(GS1),提供进口商品数据管理与应用的专业化、标准化、国际化数据服务,由全国47家编码分支机构协同采集数据信息,支撑国家商品数据库建设。
进口数据采集服务对象主要有进口商、代理商、经销商和零售商。以上企业通过在服务平台上报进口商品信息数据信息,即可体验商品条码校验,商品信息全网实时查询,海关数据对接等服务。
 
条码校验
该服务是通过国际物品编码组织GEPIR将商品条码与其源头分配国信息进行比对检查,最终获得商品条码的准确状态。进口商品在录入服务平台时,首先系统会非常直观地对商品条码的编码正误进行校验,系统对编码有误的商品拒绝录入信息,对编码正确的商品立刻进入条码有效期、合法性的校验过程,当商品条码出现厂商识别代码超期、注销、冒用他人商品条码的情况时,系统直接拒绝录入信息,条码校验通过后,商品即可进入信息录入流程。
 
全网搜索
进口商品信息可实现全网范围的实时搜索查询,当商品信息成功录入服务平台后,用户可通过官方渠道“中国商品信息服务平台”和“条码追溯”小程序查询,同时也可以通过第三方渠道,微信“扫一扫”和“我查查”等进行扫码查询。查询进口商品的信息内容包括:产品的商品条码号,产品名称,品牌名称,规格型号,产品图片,原产地,进口商信息,包装形式,信息发布企业名称等。
 
海关应用
2018年7月,海关总署与编码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商品条码在通关环节的应用,并建立进口商品数据信息共享模式。为配合政策实施,海关总署选取部分进口商品引导企业先行应用商品条码申报。首批需申报商品条码信息的产品包括供婴幼儿食用的零售包装配方奶粉,其他包装无酒精饮料,麦芽酿造的啤酒和已配剂量含其他皮质甾类激素的药品等20余类。
2019年8月,在海关总署的统一部署下,全国海关已正式推广使用“单一窗口”商品条码申报功能,使用范围正逐步涵盖所有进口商品品类。在申报过程中,通过服务平台将GS1国际数据池数据与海关数据库对接,从源头上提供标准化、准确、高效、一致的有关进口商品原料、品牌、规格型号、原产地等信息,可以大幅降低进口商因对接多个不同报关代理公司造成的商品信息数据多次重复、信息反复更改、数据录入错误、申报准确性低、增加审查风险、影响通关效率等一系列问题。
 
其他应用
因为进口商品信息数据采集服务具有可提供标准化信息等特点,其可应用于产品质量安全追溯领域,全程跟踪商品在整个供应链体系各个环节的状态;其也可应用于各大电商平台,消费者可以实现快速精准查找购买进口商品的需求;在进口商品信息数据达到一定量级时,可以加大与政府部门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编码中心进口商品信息数据采集服务的开通,不但为市场监管总局、商务部、海关总署等政府部门提供准确的原始数据信息来源,与阿里、腾讯、京东等互联网公司实现数据共享,为企业提供快速通关的途径,更为消费者放心购买进口产品保驾护航,实为利国利民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推动物品编码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里程碑。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大连办事处 林丽莉

《条码与信息系统》2020年第6期总第155期

延伸阅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或《条码与信息系统》”。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将内容传真至010-84295675,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高端访谈 更多>>
商品二维码 全球商品通用...
王毅 研究员、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技术部副主任兼二维码研究室主任,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 1/...
物品身份及其编码的本质
张成海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主任、中国ECR委员会联合主席、国际物品编码组织(GS1)管理委员会委员及顾问委员会委员、全...
推进我国二维码标准化应...
王毅,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二维码研究室主任,技术部副主任,研究员,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1/S...
AVEVA剑维软件: 信息和智...
数据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是企业的重要资产。
杂志专区 更多>>

《2024第1期》

《2024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