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物品编码中心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杂志社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行业应用  正文

基于GS1标识的“最后一公里” 共同配送应用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27日 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

随着互联网的井喷式发展,电子商务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购物成为常态化消费方式,人们通过网络可以购买到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地的商品。网络购物的背后是大量订单的生成,并且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对订单的处理和商品交付的各种需求,这直接导致城市物流配送量的大幅提升以及成本的增加,对物流运作的效率与反应速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对以客户为中心的物流即“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质量和效率产生了更高的要求。
 
“最后一公里”的含义和价值
“最后一公里”作为整个物流环节的末端,也是企业唯一与客户面对面接触的重要环节。那么什么是“最后一公里”呢?它是指从物流分拣中心到客户手中这一段距离,通过运输工具,将商品送至客户手中的过程。由于距离短,所以俗称“一公里配送”。纵观国内物流快递行业,在电子商务交易增多、出货量增长、商品交付方式的可选择性越来越多等各种因素影响下,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户期望,物流服务商及相关企业都在不断扩充、发展他们的物流网络,使客户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收到所购商品并获取更多的增值服务。“最后一公里”是当今整个物流行业竞争的关键点,它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首先,“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可产生商业增值效益。“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中累积了如销售数据、用户需求等极有价值的客户端资源信息,这些信息对于前端市场的预测和业务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从“最后一公里”配送中挖掘出的这些隐藏信息,能够帮助商业市场由被动转向主动分析客户需求,以便对客户提出个性化服务。由于与客户“面对面”的接触,企业的形象、文化价值等都能通过“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进行传播,以达到增值效益。
其次,“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助力物流企业提升竞争力。伴随着电子商务模式下快递物流业的激烈竞争,商品交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是商家和客户的主要选择标准,直接影响企业在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中的竞争优势。考虑到这点,物流服务企业都在着力改进末端配送服务质量,努力为客户提供最好的购买体验,特别是在交付时间和交付质量方面。所以,高质量的“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能够为物流企业带来巨大的竞争优势,也成为了物流行业逐鹿的焦点。
 
“最后一公里”发展现状及痛点
近年来,随着网购的日趋普及,“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已成为困扰电商行业和物流企业的最大问题,在整个物流配送成本中占据核心地位。据统计,终端配送的费用占物流总成本的30%以上。正因如此,市场参与者都试图跨越配送末端的这座大山,投入大量资源加入到“最后一公里”的争夺战中来。通过采用多种管理模式和信息化手段提升末端物流效率和用户体验,包括采用小巧轻便、机动灵活、专业化程度高的电动物流车来提升最后一公里配送效率;采用智能快递柜来提高投递效率,甚至自建系统加强对末端物流的管控。从行业整体发展来看,“最后一公里”的发展有如下几个痛点: 
扎堆配送,风险较高
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很多小区为了疫情防控工作的需要,实行小区封闭式管理。快递公司的配送员只能批量把快件送达至各小区门口,客户收到来自快递人员的通知后自行到各小区大门处取件。这样一来,每天取件高峰时段都会造成各小区出入口人员扎推、车流拥堵,增加了病毒传播的风险;其次,快递员为了方便查找快件,会把它们全部摊散在地上,这就造成了物品丢失的现象,快件无法安全且及时送达到客户手中。
车辆独立作业,行业整体资源浪费较大
我国各大城市人口虽然密集,但对快递的选择多种多样,这样就造成了客户分布较为分散,使得快递公司在选择站点位置、安排运输车辆时很难统筹,车辆半载、空载现象时有发生。大量面临同样问题的快递公司集合在一起,就造成了诸如场地的占用、城市道路的拥堵、区域扎推配送等社会公共资源浪费问题,单个企业作业成本很难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就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和服务业态,从社会整体发展的角度来规范作业流程,降低货车空载率,减少城市道路车辆,从而有效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物流成本。
标准不统一,信息协同与共享效率较低
我国物流快递行业起步较晚,行业信息化标准化水平有待提升,目前尚未实施统一的行业标准来对物流配送中的包裹、人员、位置等要素进行唯一标识。而率先开展信息化建设的企业,大都使用企业内部标准,建立基于内部管理的信息系统。标准的不统一,就导致在有信息协同需求的情况下,物流企业之间以及与供应链其他企业之间无法高效地进行信息链接和动态共享。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行业整体信息化和标准化的发展进程,增加行业总体沟通成本,标准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如何提升“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
采用共同配送模式,提升行业整体资源配置能力
物流行业 “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可通过共同配送的方式来解决,即在同一区域内建立一个共同的配送中心,不同的快递公司可将快件统一送至到共同的配送网点,再由共同的配送中心对快件进行统一集中、分拣、临时储存等操作动作,最后由共同的配送中心将快递再派发至客户手中或快件自提点。共同配送是物流行业中一种新兴的配送模式,在物流术语中被定义为由多个企业联合组织实施的配送活动,是一种企业在配送业务中横向联合、集约协调和效益共享,有利于发挥协作优势的一种现代管理手段,可以大大节省社会资源,改善城市交通状况和环境,降低单个企业成本。
共同配送的实行不仅可以有效缓解交通压力,还可以通过集中化的处理方式,有效提高配送车辆的装载量,提高快递配送效率,能够更好地解决“最后一公里”配送中订单数量巨大且配送地址过于分散等问题。我们应从社会效益、成本、收益、服务水平等方面综合考虑,建立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物流共同配送模式,有效推动我国现代物流业的转型升级。
采用统一的标识标准,提升共同配送自动化作业能力
共同配送是由多个企业联合组织实施的物流活动,需要贸易伙伴之间的高度信任、支持和参与,同样也需要采用信息化的管理,通过一套通用的标准体系服务于整个流程,以提高业务过程中的信息识别、获取和共享效率。以客户为核心的“最后一公里”物流,包含大量与消费订单有关的活动,包括仓储、分拣、运输、配送等,涉及发货方、收货方、承运人、托运人、仓储服务方等多个不同的参与方,只有通过采用一套统一的标识与数据采集标准,才能够最大程度的提高上下游节点间物流衔接效率,降低贸易伙伴间沟通和交流的成本,进而降低整个物流系统运作的成本,提升“最后一公里”的响应速度。GS1标识技术正是适用于“最后一公里”场景下的一种通用标识技术标准。
GS1统一编码标识技术是由国际物品编码组织(GS1)开发的一种应用于全球商贸流通领域的编码标识技术标准,是服务于全球物流、供应链管理的开放型标准体系,主要应用于贸易项目、物流单元、位置、资产、服务的标识和自动数据采集、数据交换及其他特殊应用,涵盖了流通过程中所有的产品与服务。GS1技术体系为物流行业的参与方提供了完整而统一的标准,是建立标准化的物流体系的必要基础,为透明供应链管理,提升“最后一公里”流通效率提供了标准化的唯一标识。
 
基于GS1标识的“最后一公里”共同
配送模式应用研究
在共同配送过程中,GS1标准体系能够为涉及的不同要素提供唯一的标识,包括货物、物流单元(包装包裹)、物流供应链各参与方等,通过GS1编码标识的应用能够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信息衔接互联,对体系运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对交易商品使用全球贸易项目代码(GTIN)进行唯一标识;对物流包裹使用系列货运包装箱代码(SSCC)进行唯一标识;对发货人、物流企业、收货人等使用全球参与方位置代码(GLN)进行唯一标识。“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模型,如图1所示。
•生产商使用全球贸易项目代码(GTIN)对商品进行唯一标识,并根据交易订单,将商品交给负责运输的物流企业,该物流企业根据需要将商品整合成大包装或者托盘包装,并使用SSCC对包装包裹进行唯一标识,并将SSCC编码到包装标签中。通过SSCC能够链接到由GTIN标识的产品数量、重量以及客户订单号等相关信息。
•物流企业扫描带有SSCC条码的商品,完成商品的出库作业,并对商品的运输路径进行有效规划和管理。
•各物流企业将商品运送到城区共同配送中心,并通过扫描SSCC来完成商品入库和收货管理。
•城区共同配送中心在收到商品之前,就已收到物流企业发送的商品投递地点等相关信息。由于物流企业对要投递的位置使用了GLN进行唯一标识,因此城区共同配送中心可以轻松识别所有运送到同一个客户位置的商品。
•城区共同配送中心将最终交付的商品交给物流企业,物流企业确认每件商品的SSCC,并将这些商品运送至区域共同配送中心。
•区域共同配送中心的派送员将商品最终交付给客户,客户通过上传SSCC到城区共同配送中心系统确认收到商品。
将基于GS1标准的全球统一编码标识技术应用到“最后一公里”共同配送中,对物流供应链中涉及的交易货物、物流单元、参与方等进行全球唯一标识,能够提升物流运行效率,确保物流信息的实时更新及动态共享,提升“最后一公里”的响应速度,降低“最后一公里”的物流成本。
综上所述,通过对我国电子商务物流“最后一公里”实施共同配送模式,并建立标准化的共同配送体系,能够有效解决现阶段我国快递物流业末端扎堆配送不易管理、高峰时段城市道路拥堵、社会共同资源浪费等问题,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同时,通过统一的标识标准,可以实现配送链条中不同环节包裹及商品信息的通查通识,帮助不同参与主体之间信息的快速协同和交互,进而提升整个配送体系的运作效率和反应速度,促进物流业的绿色循环发展,推动我国快递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型升级。相信通过推广普及基于GS1标识标准的“最后一公里”共同配送模式,能够助推我国快递物流业“最后一公里”服务效率和质量的大幅提升。
 
基金项目:2017年NQI重点专项《物流转型升级基础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中《物流信息交换、追溯及应用标准研究》课题 (课题编号:2017YFF0208702)。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 李铮 孙小云 邵小景

《条码与信息系统》2021年第2期总第162期

延伸阅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或《条码与信息系统》”。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将内容传真至010-84295675,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高端访谈 更多>>
商品二维码 全球商品通用...
王毅 研究员、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技术部副主任兼二维码研究室主任,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 1/...
物品身份及其编码的本质
张成海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主任、中国ECR委员会联合主席、国际物品编码组织(GS1)管理委员会委员及顾问委员会委员、全...
推进我国二维码标准化应...
王毅,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二维码研究室主任,技术部副主任,研究员,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1/S...
AVEVA剑维软件: 信息和智...
数据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是企业的重要资产。
杂志专区 更多>>

《2024第1期》

《2024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