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物品编码中心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杂志社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企业新闻  正文

优傲机器人助力 汽车制造行业解决关键挑战

发布时间:2022年01月21日 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

麻省理工学院发表过的一份人机协作报告指出:和协作机器人一起工作可以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减少85%的等待时间。汽车行业是最早采用传统工业机器人及最早广泛采用协作机器人的行业之一。现在,自动化已经渗透到汽车制造的各个环节,从一级和二级供应商的零件和子装配生产,到OEM生产工厂下线的最终产品。
来自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的报告显示,协作机器人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传统工业机器人。汽车制造中哪些痛点正在推动协作机器人需求的增长?凭借灵活性、占地面积小、回报快和稳定的性能,优傲机器人(UR)的协作机器人在汽车制造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多。
 
直击汽车制造业痛点
UR软件产品经理Jacob Bom Madsen指出,汽车制造业的零件虽然高度自动化了数十年,但是有些任务,尤其是在组装方面,仍然高度依赖人工,诸如螺丝拧紧等任务。UR协作机器人的灵活性和占地面积小等优势可以胜任这些任务,为汽车制造商带来实在好处。 “协作机器人的优势之一是灵活性,进行风险评估后,他们可以安装在任何方向,安全地与人工协作,并出色地完成各种任务。协作机器人占地面积小意味着可以轻松部署在现有的生产线,安装在基座或者移动平台上。”
例如,汽车企业欧宝(Opel)在其德国艾森纳赫(Eisenach)制造工厂中部署了UR10协作机器人,工人从一些繁琐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协作机器人便可将螺丝钉拧入发动机缸体空气压缩机中。正如UR全球产品经理Frank Croghan表示:“执行这个任务每个班次需要8个小时,可能会导致劳损。协作机器人改善了员工的健康和安全条件,同时确保了螺丝拧紧操作的一致性。”
同时,欧洲第二大汽车制造商标致雪铁龙集团(PSA Group)已在其大型法国索肖(Sochaux)工厂中部署了UR10协作机器人,以执行白车身装配线上的螺丝拧紧应用。部署后UR10协作机器人,改善了几何公差,为操作员提供了更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工作条件,降低了生产成本。UR全球关键客户经理Sebastian Lars Lange补充道:“在汽车制造业等受到严格监管的行业中,可追溯性是关键。协作机器人帮助制造商控制和追踪关键的制造过程,例如将螺钉安装到车身上时所施加的精确扭矩。 UR协作机器人的吸引力不仅限于螺丝驱动任务,还适用于质量检查、小零件装配、点胶和涂饰应用。我们的目标是使汽车行业能够从一级和二级供应商到原始设备制造商,在制造过程的每个环节中都能部署UR的协作机器人。”
 
全新协作机器人解决方案
为了达到高水平的灵活性,UR积极听取最终用户的意见,并相应地改进产品。例如,由于汽车制造商希望在生产线上集成e系列协作机器人,并要求更大的灵活性。为此,UR开发了适用于e系列平台的新电缆套件。UR最新电缆套件现在带有基座法兰连接器,该连接器是协作机器人基座上的插头,旨在使协作机器人的部署和维修更加灵活。“当把机器人部署在生产线的时候,有两件事可能出错。有可能造成机器人发生故障,或者连接机器人的电缆断开。”有了新的基座法兰连接器,在机器人发生故障时,用户可以将电缆和设备留在原地,将机器人取下,将新的机器人放到相同的位置,然后再次连接电缆。Jacob Bom Madsen表示:“UR一家北美的客户将这个过程比作F1维修站快速换轮胎,速度超快。”
由于大多数汽车生产线内部和周围空间的可用性有限,制造商愿意将机器人资产安装在生产线附近。用于e系列的新电缆套件包括新的12米长选件,可为协作机器人部署提供更大的灵活性。同样,汽车制造商正在寻找方法,通过安装吊顶和龙门架以及第7轴导轨设置来增加其协作机器人的工作范围。因此,UR在用于e系列的电缆套件中包含了全新高柔性电缆选件,支持此类部署。高柔性电缆的设计在指定的弯曲半径处可处理500万次重复弯曲。
为了满足汽车制造商的需求,UR还开发了一款集成3挡位使能装置的e系列示教器。此装置在硬件和功能上都与e系列示教器集成在一起,即插即用,可与任何e系列控制箱配合使用。此外,3挡位使能装置可完全集成Polyscope用户界面中,以支持所有协作机器人的移动,包括手动模式下的自由驱动。正如Frank Croghan所说,“无论是全新e系列示教器,还是电缆套装都体现了UR对产品质量的承诺。始于客户需求,终于客户满意。”
     (供稿单位:优傲机器人)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2021年第6期总第93期

延伸阅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或《条码与信息系统》”。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将内容传真至010-84295675,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高端访谈 更多>>
商品二维码 全球商品通用...
王毅 研究员、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技术部副主任兼二维码研究室主任,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 1/...
物品身份及其编码的本质
张成海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主任、中国ECR委员会联合主席、国际物品编码组织(GS1)管理委员会委员及顾问委员会委员、全...
推进我国二维码标准化应...
王毅,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二维码研究室主任,技术部副主任,研究员,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1/S...
AVEVA剑维软件: 信息和智...
数据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是企业的重要资产。
杂志专区 更多>>

《2024第1期》

《2024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