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物品编码中心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杂志社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生物识别  正文

生物识别管理多样化 未来发展紧接“地气”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10日 来源:中国安防展览网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目前最为方便、安全的身份识别技术,它辨识的是人身的固有特征,不需要身外的其他标识物。随着近代科技的发展,这些新型的身份识别方式不断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其带来方便和安全的同时,也带来了对传统物理识别方式的冲击和思考。生物识别管理多样化、应用多元化,未来发展也将以顺应市场应用为主要因素。

生物识别管理呈现多样化

不可否认,虽然在当前安防类产品中,个性化这个概念已经开始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但是从安防产品的整体需求划分来看,性能的稳定与成熟依然是大部分非个人用户的首要追求。因此,这也就注定了这类产品的个性化永远不会逾越稳定性成为大众第一关注的选择对象。

诚然,在注重创新的今天,新潮与探索已经是诸多厂商在争取市场份额的重要思路,但是安防产品捍卫自己市场的真正核心,依然是稳定的性能以及更加实用的需求,如果丧失了这些平民化的概念,即使所谓的创新理念被描绘的无比华丽,但一切的发展规划恐怕最终都将会沦为不切实际的空谈。

生物识别多元化应用分析

指纹识别技术:通过分析指纹的特征,如嵴、谷和终点、分叉点或分歧点,从而抽取特征值,通过指纹特征值的比对来确认人的身份。指纹识别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价格最低廉的一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它是一种接触性的识别技术,采集比较稳定,但指纹采集头常常容易损坏,尤其是使用人数多的场景下,或许几个月就得更换一次指纹采集头。据不完全统计,大约5%左右的人,由于指纹磨损,或者指纹比较浅,是不能使用指纹识别的,因此,这就大大制约了指纹识别的应用领域。

虹膜识别:虹膜,一种在眼睛瞳孔内织物状的各色环状物,每一个虹膜都包含一个独一无二的基于像冠、水晶体、细丝、斑点、结构、凹点、射线、皱纹和条纹等特征的结构。虹膜识别技术就是基于这些特征进行比对来确定一个人的身份的,从理论上来讲虹膜识别的精度较高,但虹膜识别需要分辨率比较高的摄像头,以及合适的光学条件,成本也比较高。因此,其应用主要集中在高端市场,市场应用面较窄。

人脸识别: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辨认不是通过指纹、掌纹、虹膜等等,而是通过对人面部(人脸)的识别来实现的。因此,在众多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中,人脸识别技术最具有吸引力,它最直观、最自然,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它具有如下特点:非接触;直观性突出;识别速度快,不易被察觉;;不易仿冒;应用领域广;另外,人脸识别具有自然性不被察觉性的双重优点。

语音识别:语音识别是一种行为特征识别技术,声音识别设备不断地测量、记录语音的波形和变化。而语音识别基于将现场采集到的语音同登记过的语音模板进行精确的匹配。语音识别也是一种非接触的识别技术,用户可以很自然地接受,但语音识别的稳定性较差,容易被欺骗,因此,目前还没有进入实用阶段。

生物识别发展不能离“地气”

虽然在诸多的生物识别应用中,创新已经成为不少厂商吸引用户的主要方式。不过,这些所谓的创新能否真正的受益于用户,却是我们比创新更需要考虑的问题。

在当前的生物识别应用中,除了一些非常机密的国家机关或者是专有需求的定制,大部分的生物识别应用基本上还是一些考勤或者大门管理的应用。虽然当前不少的门禁系统已经具备了所谓的大门锁控能力。但是,如果要说真正指望生物识别来完成大门的管控,却几乎没有几个家庭或者单位来应用。因此,当前的生物识别管控设备在功能的体现上还更多的是考勤管理或者记录的应用。

所以,在我们对于设备的研发过程中,虽然创新的性能更容易吸引用户的关注,但是如果要说到用户的挑选原则,恐怕便宜与稳定依然是众多用户的首选,毕竟与实验机构不同,更多普通用户所看重的还是它最基本的便利性,安全性与稳定性。因此,如果脱离了用户需求的这个"地气"。即使产品研制的再新颖,恐怕也最终会沦为大家可望而不可求的空中楼阁。

未来发展

随着各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在全球信息化、网络化的大背景下,笔者相信,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应用面会越来越广,深度会不断深入,并将呈现三个发展趋势:

1、网络化趋势,生物特征识别解决了人类社会日常生活中一个基本的身份识别问题,今后,这种身份认证的结果会越来越多地和各种行业应用结合起来,并通过网络得以信息共享,简单来说就是“身份识别 物联网”的发展趋势。

2、融合趋势,各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有各自的优点,也有各自的短处,对于一些安全性要求较高的特殊行业应用,就需要几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融合应用,以进一步提高身份识别的整体安全性。

3、人脸识别快速发展趋势,人脸识别技术作为一种最晚走向大规模商用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除了在传统的应用市场不断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外,在一些非传统的应用市场,也将显示出良好的跨界应用的市场前景。

 

延伸阅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或《条码与信息系统》”。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将内容传真至010-84295675,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高端访谈 更多>>
商品二维码 全球商品通用...
王毅 研究员、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技术部副主任兼二维码研究室主任,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 1/...
物品身份及其编码的本质
张成海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主任、中国ECR委员会联合主席、国际物品编码组织(GS1)管理委员会委员及顾问委员会委员、全...
推进我国二维码标准化应...
王毅,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二维码研究室主任,技术部副主任,研究员,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1/S...
AVEVA剑维软件: 信息和智...
数据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是企业的重要资产。
杂志专区 更多>>

《2024第1期》

《2024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