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物品编码中心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杂志社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特别报道  正文

国家食品安全追溯平台上线试运行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26日 作者:中国物品编码中心 贾建华 张 峙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食品的卫生安全问题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家食品安全追溯平台(以下简称追溯平台)的上线试运行将为企业、政府、公众提供食品溯源的一种途径。

构建追溯平台的意义

美国和欧盟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以保证饮食安全卫生。随着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出台对食品可追溯性要求的法律法规,我国食品出口将面临新的挑战,需要尽快采用国际通行的食品追溯方法,与国际接轨。 而目前我国市面上大部分销售的食品还不具备可追溯性,少部分可追溯的食品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可供参考,而是采用各个企业内部定义的标准,存在可追溯性不强,可追溯链条不全,消费者查询困难等问题。

由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建设的国家食品安全追溯平台正是基于当前国际国内大环境,通过构建一个国家级的食品安全追踪与溯源平台,让广大的食品生产和经营企业都能够加入到平台中,切实解决企业内部追溯困难和外部追溯不全的问题;让政府监管部门能够监控食品安全问题,并作出快速响应,如召回下架等措施;让广大公众能够更方便更及时地得到食品来源和去向信息,以及食品安全预警信息,并帮助消费者对所购买的食品进行决策判断,让消费者更放心地买到安全食品。

追溯平台的建设目标是希望向生产企业、政府管理部门和普通公众等三大社会群体提供差别化服务:为企业提供溯源信息的集中化管理;为政府监管提供基础数据支持;为公众提供查询溯源信息的窗口。

追溯平台功能介绍

服务于企业的企业内部追溯系统,主要通过制定不同行业内部追溯标准,帮助企业制定开发符合自己的业务流程追溯系统。针对我国中小型食品企业,可以通过追溯平台提供的追溯流程预定义模板或者二次开发工具实现追溯要素、追溯流程自定义,降低企业加入国家追溯平台的技术准入门槛和投入成本。同时为已经实现追溯流程的企业通过外部接口顺利接入到国家追溯平台。 企业内部追溯系统主要功能包括:企业注册审批、往来单位管理、员工管理、产品定义、追溯模板定义、追溯要素定义、追溯要素属性定义、检验检疫项定义、检验检疫属性定义、生产计划定义、追溯数据录入、生成追溯报告、数据查询。

为政府监管服务的政府监管系统,可以通过查看所辖企业是否按照质检总局2009年119号公文《关于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监督检查规定的公告》的要求组织生产,对不满足规定的项提出预警,并发出企业自检要求,足不出户查验企业的全部质量安全信息。针对有问题的食品,政府监管部门可以发送食品召回通知,要求企业召回不安全的食品。同时构建企业信用等级评分体系,如果出现产品不合规,问题不召回或召回不及时情况,系统能够自动对企业信用进行降级处理。政府监管系统主要功能包括:追溯报告查询、发送召回通知、自检要求报告、信用评级。

向公众提供查询服务的公众查询系统,提供公共追溯查询入口,消费者和食品质量监管部门可通过该入口查询产品的追溯信息。实现方式应方便、快捷和实时,同时提供可视化查询界面效果。公众消费者查询系统主要功能包括:商品信息查询、追溯报告查询、追溯地图查询、意见反馈、预警信息。

随着智能手机和3G网络的发展,全民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于溯源系统能否提供移动查询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追溯平台提供了智能手机客户端软件条码追溯系统,使消费者可以通过智能手机拍照功能自动识别商品码+批次码,系统和追溯平台进行交互获取追溯信息。目前条码追溯已经提供了iphone和Android两种类型智能手机的版本。智能手机客户端食品追溯系统主要功能包括:拍照识别、商品信息查询、追溯报告查询、意见反馈、预警信息、商品纠错。

追溯平台系统结构及特点

追溯平台,针对行业的不同、产品不同、关键点不同、业务流程不同等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系统具有良好的弹性可配置能力。

追溯平台由平台管理系统、企业内部追溯系统、企业外部追溯系统、公众消费者查询系统、政府监管系统等组成,其数据核心库通过产品追溯信息库实现。下面的图示简要说明了追溯平台系统的整体体系结构。图中阐述了追溯平台系统主业务流程。

追溯平台具有以下特点:

•权威性:国家级平台,国家物联网建设示范工程;

•唯一性:追溯码全球唯一;

•开放性:可兼容不同行业追溯子系统;

•国际性:与世界200多个国家实现追溯信息链接;

•标准性:使用GS1 XML 和EDI 实现数据统一格式;

•灵活性:自定义追溯模板,实现对不用行业的追溯;

•易用性:操作简单,易学易用。

 

延伸阅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或《条码与信息系统》”。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将内容传真至010-84295675,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高端访谈 更多>>
商品二维码 全球商品通用...
王毅 研究员、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技术部副主任兼二维码研究室主任,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 1/...
物品身份及其编码的本质
张成海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主任、中国ECR委员会联合主席、国际物品编码组织(GS1)管理委员会委员及顾问委员会委员、全...
推进我国二维码标准化应...
王毅,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二维码研究室主任,技术部副主任,研究员,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1/S...
AVEVA剑维软件: 信息和智...
数据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是企业的重要资产。
杂志专区 更多>>

《2024第1期》

《2024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