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物品编码中心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杂志社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特别报道  正文

硬核实力 应用引领

发布时间:2020年04月13日 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 作者:陈山枝

作为移动通信领域自主创新的核心企业,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信科)始终保持技术与标准演进的领先地位,全面布局5G技术、标准、产品与应用,持续推进5G产业化进程,目前已发布了具备商用能力的全系列5G设备及配套解决方案,迎接5G商用部署。
 
机遇与挑战并存,商业模式仍需探索
2019年,5G商用在全球开启。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9年8月,42家运营商推出符合3GPP标准的商用5G服务,其中绝大多数采用了3.5G频段和NSA(非独立组网)架构。
目前我国市场5G NSA(非独立组网)基本具备端到端商用能力;5G SA(独立组网)也已具备预商用能力,支持SA的商用芯片、手机、CPE等陆续发布,预计到2025年我国移动个人用户的5G渗透率约30%。
对于5G发展来说,2019年至2021年将是从政策驱动到业务驱动阶段,而在2021年以后,将会进入从业务驱动到商业驱动阶段。
2019年6月我国发放5G牌照,10月三大运营商宣布5G开始商用,这标志着中国5G发展正式驶入正轨。不过,在我国正式迎来5G商用的同时,也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推动5G商用的过程中依然面临着不少挑战。
技术路线选择是5G商用面临的一大挑战。5G在标准上为各国运营商不同的演进路径和运营模式提供了灵活的方案选择,其中不仅涉及运营商在NSA和SA策略上的选择,同时也存在着4G/5G多模共存,多代技术如何协同规划的问题。此外,端到端网络切片的核心能力也至关重要。5G是从过去4G服务人到服务行业的跨越,因此称“4G改变生活,5G改变社会”,而我国当前正处于供给侧改革、产业升级转型过程中,全球也正在向智能制造和工业4.0升级,因此5G在垂直行业应用恰逢其时。而只有5G SA才能有效支持垂直行业应用,因此我国应该加快5G SA建网,这样才能真正实现5G赋能垂直行业应用,配合我国的制造强国战略实施。
第二大挑战在于网络覆盖难、建设与运营成本高。5G网络建设同时对基站设计和网络规划带来了全新的挑战。5G大带宽、多天线、低时延对基站BBU处理能力要求高,加上天线有源化和数量变多,导致基站单站成本增加;5G AAU射频天线合一,重量体积大于4G,给天馈系统带来了新挑战;此外,5G基站功耗高,对配电提出更高的要求。在网络规划方面,5G的高频段导致基站数量增多,要求储备大量的站点资源,并采用异构组网的网络架构,对规划和优化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3G催生了智能手机,使得电子商务和社交应用变得普及。4G则激发了移动互联网和移动支付,带动了短视频的发展。有些人困惑“5G的杀手级应用是什么”。5G与4G的显著不同就是垂直行业应用,“5G真正的应用场景80%应该是在工业互联网”。但跨行业融合需要时间磨合、应用模式与商业模式也需要创新,这正是5G商用面临的第三大挑战。
在基于eMBB、uRLLC、mMTC等不同场景下,运营商可以分别基于流量、解决方案、连接或者基于不同的网络切片,实施不同的收费策略与模式。5G商业模式仍有待进一步探索——这亦是5G商用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夯实内功,抢占5G商机制高点
中国信科于2018年7月正式揭牌成立,是由大唐电信集团与烽火科技集团联合重组而成,在5G发展上具有强大的硬核实力。
在5G国际标准制高点上,中国信科是3GPP标准中核心贡献者,5G标准提案数量超过5000项,相关发明专利超过3400件,据ETSI披露5G标准必要专利(SEP)排名全球前十;在诸如TDD空口设计、大规模天线、超密集组网、非正交多址接入以及车联网等关键技术上,中国信科也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针对5G网络建设,中国信科从频率策略、组网策略、建网策略、业务策略、运维策略这五个5G网络部署的要素出发,面向商用部署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在行业中实现了技术领航。
中国信科拥有完整的5G产品序列,可以为运营商提供涵盖无线网、承载网、核心网和业务应用的端到端解决方案。在无线侧,无论是密集城区、一般城区还是农村郊区等各种场景,中国信科推出的“宏(宏基站)+杆(灯杆站)+室(室内分布系统/小基站)”均可实现立体组网。
中国信科5G平台采取了NSA/SA一体化架构,硬件共平台设计,设备可以通过软件更新实现平滑升级。针对4G/5G长期共存的网络特点,中国信科从覆盖、切换、容量和优化四个角度入手,实现4G/5G网络深度协同,共生共荣。
支持4G/5G混模快速升级,灵活配置。室内单元通过采用4G/5G双模的BBU,复用现网4G站址进行快速升级演进;室外单元已经有多种AAU形态的产品供选择,实现灵活部署。特别是针对中国移动运营的2.6GHz,运营商只需要对AAU进行一次部署,4G/5G两网同时受益。
针对补盲吸热的5G室内分布系统,中国信科在业内首发5G智慧室分,可以帮助运营商进行快速网络部署。针对高容量、高价值新建的室内区域,中国信科可以提供4G/5G双模皮站;针对中低流量价值区域,则建议运营商对现有室分系统进行升级或改造,采用两通道大功率RRU产品来新增5G信源部署DAS系统。中国信科也可提供低成本解决方案,帮助运营商降低建设投资。
在网络体验方面,中国信科在2.6GHz下实现了下行峰值速率1.7Gbps,目前已经完成了与高通、海思、联发科等终端芯片的互联互通测试。
网络规划是网络全生命周期的起点。中国信科倡导4G/5G协同规划优化,推出基于4G MR及OTT数据的精准定位算法,实现利用4G数据预测5G覆盖,精准度远高于5G纯仿真方法。
针对电源改造、天面整合、机房改造等工程型难题,中国信科推出了针对性解决方案,降低工程部署难度。以天面系统为例,中国信科推出了融合组网天线,兼容TDD/NB/FDD/5G多频段多制式,减少了天面数量,解决了站点资源和天面空间受限难题。
作为移动通信行业领军企业,中国信科大力贯彻落实“绿色行动计划”,通过提供硬件、算法、设备与网络的多级创新型节能方案,整体降低能耗,促进整个通信产业链的环保建设。
 
应用引领,赋能垂直行业
对于运营商而言,建好5G更要用好5G。作为首家提出LTE-V车联网概念并主导制定国际标准的企业,中国信科也是车联网产业与应用发展的积极倡导者。早在2013年,中国信科主导提出了车联网标准LTE-V2X,并作为联合报告人之一推动并完成3GPP R14国际标准化工作。2014年推出全球第一台LTE-V2X样机;2016年独家推出业界首款基于自研芯片LTE-V2X预商用产品,并积极参与了上海、重庆等智能网联示范区的规划部署;2017年发布了全球首款基于自研芯片的LTE-V2X商用模组,实现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界商用化LTE-V2X通信模组“零的突破”;2018-2019年,中国信科积极推动车联网商用化进程,从芯片,模组到车载/路侧设备均已经实现商用化。
目前中国信科正在积极推进车联网特色业务,并已在多地形成智能网联汽车和智能交通等应用示范。中国信科与厦门市密切合作,在全国特色场景——全程封闭BRT商用级道路上,部署5G智能网联车路协同系统,2018年9月发布四项应用:超视距防碰撞、实时车路协同、智能车速策略、安全精准停靠;在重庆2019年1月,中国信科、中国汽研和重庆电信三方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建立全国首个5G自动驾驶应用示范公共服务平台,截至2019年9月,基于SA 5G+MEC+C-V2X试点,支撑危险场景预警、绿波通行、路侧智能感知、高精度地图下载、5G视频直播和远程驾驶等六大场景应用;在郑州的智慧岛智慧公交项目,在天津的商用车车辆编队高速路验证。可以说,中国信科在车联网综合实力方面具备业内领先优势。
在智慧医疗方面,中国信科务实促进产业融合,在2019年6月,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通过新一代5G通讯技术成功实现医联体内远程协同手术。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专家通过远程实时视频,指导远在200公里外的神农架林区人民医院医生按照专家指导,顺利完成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手术操作,圆满完成手术。
在智慧工厂方面,中国信科在2019年4月率先发布了国内首个5G智慧工厂。将原有天线生产厂区进行了5G融合升级,使得整个厂区的智能化水平以及生产供应数据管理水平得以提升,生产效率、生产通过率大幅提高,人工投入降低,形成一定业内示范作用。
中国信科在智慧园区、智慧能源、智慧旅游等方面也有诸多案例,中国信科正努力与产业界合作共赢,向不同垂直行业领域赋能5G,从而推动各行各业的转型升级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2020年第1期总第82期

延伸阅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或《条码与信息系统》”。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将内容传真至010-84295675,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高端访谈 更多>>
商品二维码 全球商品通用...
王毅 研究员、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技术部副主任兼二维码研究室主任,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 1/...
物品身份及其编码的本质
张成海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主任、中国ECR委员会联合主席、国际物品编码组织(GS1)管理委员会委员及顾问委员会委员、全...
推进我国二维码标准化应...
王毅,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二维码研究室主任,技术部副主任,研究员,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1/S...
AVEVA剑维软件: 信息和智...
数据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是企业的重要资产。
杂志专区 更多>>

《2024第1期》

《2024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