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物品编码中心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杂志社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特别报道  正文

应对新冠疫情的数字化建议

发布时间:2020年05月14日 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 作者:张礼立

新冠疫情,一个导致正常生活程序被中断的全球公共卫生事件,牵动着亿万人的心。网格化、地毯式的社区综合防控措施在一体化的在线政通服务平台基础上,整合社会公共服务的各类数据资源、完善配套制度等措施,为助力各级政府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尽力尽责,数字政通与各地网格化智慧城市平台的数据为遏制疫情扩散和提供重要数据支撑。无论个人,企业是大或小,公共或私营,在新冠疫情发展中,都可通过互联网等数字化工具有效学习和实践相关的防疫知识和方法,通过互联网让团队/员工一起参与对工具的认知学习和使用。
 
强化建设企业生存及业务连续性能力
据亚洲发展银行估计,SARS对亚洲经济的影响为590亿美元的营业收入损失。如果是一场全球性的疾病所造成的经济影响会远远高出这个数字。这些影响短期主要体现在航空业、旅游业、酒店服务业、边境和港口的关闭、消费降低以等。中长期会对医疗体系、物资短缺导致的恐慌、房地产市场以及信贷的影响。
企业/组织/团体在业务恢复实施中,需要团队各部门全体配合,做好全面资源政策的变更管理,尽快建立业务恢复与连续性策略。强化企业生存能力,尽快启动建立承担社会责任和满足法规要求的易于实现的业务持续性策略。
在疫情发展中,管理上要特别重视对法案/条例的理解,在家庭支持、带薪休假、出勤、浮动工作与假日安排,对于短期职能和隐私的管理要强化。核心需要包括人力资源、设施管理、法务、技术、关键业务运营部以及财务部。特别是对外以及对内的沟通部门,公关部的工作非常重要。
 
数字科技要针对不同产业类型因地制宜构建策略
伴随着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与生活的深度融合,需要运用技术与人们的生活建立更深入、更有意义的关系。将数字化管理提升到国家公共安全的战略高度,除了形成新的价值生态,这些企业还以造福社会为己任,探索解决各种经济发展挑战,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创造条件,开启更广阔的空间,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不同类型的产业,在本次疫情遏制和社会秩序生产恢复中的数字化策略要因地制宜。
 
以零售业、通讯业、教育产业等效率型产业为例,可以利用数字科技对距离和体验的改善应用。效率型产业共同的特点是需求和资源不在同一地点。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难应付的挑战,例如消费者想购买特殊食品,企业想招聘本地技能短缺的人才等。
如今,XR(AR/VR/MR)正发挥着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它消灭了距离,让人们彼此联系更加方便,也更容易获得信息和体验。
创新型产业以及风险控制型场景也要有不同的侧重点。新冠疫情或任何大流感可能会对医疗理赔、信贷抵押以及投资管理产生经济影响。风控智能化也是金融、保险企业的一个可以加强的新型应用场景。 
 
强化数据基础建设与数据溯源工作
数据是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力之一,然而失实或人为控制会阻碍人们获得规划、运营和增长所需要的正确洞察。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新数字科技与平台来获取信息,以基于数据的目标驱动决策与判断流程,而这些失真的数据,只会给人们带来沉重的打击。
失真和片面的数据将成为决策/管理的新软肋,忽视数据真实性,会影响洞察力,产生重大决策的偏差,造成巨大的社会影响。
世界各地的企业不惜重金在数据驱动技术的发展上,然而离开了数据准确性的支持,这些投入很有可能付诸东流,社会耗资巨大。如果希望从数据驱动出发,通过数据与技术的洞察中有所收获,就必须在数据录入上下工夫,即便是最先进的分析和预测系统,也只有当实用优质的数据在手的时候,方能充分发挥出数字化的效应。
今天,数据不单单限定在类似于机器、软件,而是扩展到行为数据、轨迹数据、医疗健康数据、基因数据或教育数据等全息生命范畴。数据一直是人类最通用的语言和有效的工具。因此,系统化关注整个数据智能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是发挥数据价值形成数字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迫切需要使用正确的工具来监控并且溯源有关数据来源、处理的行为和环境,即时帮助整个社会降低数据完整性的风险,不真实与错误的数据风险。 
在疫情管理实践中,企业要减少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的管理习惯阻力,通过有效的数字化手段,构建合理的预期,规划有效的发展手段。
(撰稿人:上海市海外经济技术促进会秘书长)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2020年第2期总第83期

延伸阅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或《条码与信息系统》”。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将内容传真至010-84295675,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高端访谈 更多>>
商品二维码 全球商品通用...
王毅 研究员、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技术部副主任兼二维码研究室主任,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 1/...
物品身份及其编码的本质
张成海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主任、中国ECR委员会联合主席、国际物品编码组织(GS1)管理委员会委员及顾问委员会委员、全...
推进我国二维码标准化应...
王毅,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二维码研究室主任,技术部副主任,研究员,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1/S...
AVEVA剑维软件: 信息和智...
数据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是企业的重要资产。
杂志专区 更多>>

《2024第1期》

《2024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