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物品编码中心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杂志社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特别报道  正文

弱冠之年正青春 风华正茂启新程

——访中国ECR委员会执行秘书长孔洪亮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24日 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 作者:翟亚丽

导语: 孔洪亮,博士,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应用推广部主任,中国ECR委员会执行秘书长,ECR共同体董事。多年来从事物品编码与自动识别技术、电子商务、物流供应链、食品安全跟踪与追溯、医疗卫生等领域的研究、标准制定和推...

孔洪亮,博士,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应用推广部主任,中国ECR委员会执行秘书长,ECR共同体董事。多年来从事物品编码与自动识别技术、电子商务、物流供应链、食品安全跟踪与追溯、医疗卫生等领域的研究、标准制定和推广应用工作。先后参加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原质检总局等重大专项课题研究,承担并完成欧盟国际合作项目,参加物品编码与自动识别技术领域多部书籍的编写工作,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2018年2月获得“GS1 全球突出贡献奖”。

中国ECR委员会由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于2001年发起成立,同年7月正式加入亚洲ECR委员会(ECR Asia),后经国家民政部批准成为中国条码技术与应用协会分支机构,2021年经批准代表中国加入ECR共同体。中国ECR委员会自成立起积极倡导零供双方协同发展,通过数据传输和交换,促进供应链贸易伙伴间的生产、物流、营销活动,从而实现在最短时间内,以最低成本满足消费者需求变化。尤其近年互联网的快速发展,ECR理念更是得到了广大电商的认同和大力支持,以阿里巴巴、京东等为代表的企业在2018年发起《商品数字化联合倡议书》积极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加强“数字中国”建设。今年第十八届中国ECR大会上以推动绿色消费理念、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促进行业绿色标准应用,达成“双碳目标”,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为指导思想,中国ECR 委员会再次主导倡议活动——《提高零供效率,绿色协同发展》,有近百家消费品行业企业积极参与。本刊记者近日专访了中国ECR委员会执行秘书长孔洪亮, 回顾中国ECR委员会发展历程, 畅谈未来发展前景。

记者:2021年是中国ECR委员会成立20周年,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ECR委员会引入ECR理念,让先进的管理模式覆盖到我国商流和物流管理中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中国零售业经历了最为复杂和多变的这20年推动了零售商快速转型变革。今年6月,中国ECR委员会成为ECR Community(ECR共同体)董事成员,在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请您回顾一下中国ECR委员会20年来的发展历程及取得的成就。

孔洪亮:中国ECR委员会自2001年由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以下简称编码中心)联合行业协会、零售商和供应商共同发起成立以来,致力于促进零供协同,推动ECR理念和策略在我国的传播和应用。委员会设有中国ECR董事会,通过董事会做出重要决策,指导工作方向。同时,依据行业需求和关注热点,委员会还设有六个ECR工作委员会,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工作。中国ECR委员会秘书处设在编码中心,负责委员会日常活动的开展,包括组织制定、实施年度工作计划,向董事会汇报年度工作计划执行情况;协调各工作委员会开展工作;开展调查研究,向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先进技术和政策咨询;推动ECR理念、技术、标准在国内的实施;开展ECR有关国际、国内交流,组织有关人员培训;开展ECR相关需求调研,组织实施ECR项目试点;组织优秀案例及ECR最佳实践经验交流;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向政府和有关方面反映会员的合理意见、要求和建议;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或根据行业发展需要,举办相关的展览会、展示会、博览会,协助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经营管理方法和资金,促进国内流通企业和服务业企业的现代化;通过会刊、网站及相关书籍的编辑出版,为会员提供信息服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帮助会员企业寻找合作伙伴;为会员企业招商引资牵线搭桥;开展行业和社会公益活动;处理委员会的其他日常事务。
中国ECR委员会与政府部门和龙头企业保持紧密联系,把企业的需求反映到国家标准和国家政策的制定中,配合政府部门,开展物流与供应链标准化工作,鼓励会员企业开展合作项目,联合企业编写行业操作指南和手册,推动了带板运输、托盘标准化、箱码应用、品类管理、电子数据交换与同步(EDI)、联合预测与补货(CPFR)和数字化供应链等先进技术和理念的应用;先后发起《提高零供效率 绿色协同发展》《商业诚信交货》《商品数字化》《电商应用商品条码》《中国零售业商品信息标准化》《中国零售业箱码应用》和《积极采用商品条码  促进建材行业快速发展》等具有深远影响的行业倡议,规范行业发展,促进了我国经济繁荣。
由于近年来物联网快速发展,在中国ECR委员会积极努力倡导推动下,中国零售业的线上线下融合、数字化供应链应用非常成功,尤其是在肆虐全球的疫情中以全球统一物品编码建立的贸易体系所发挥的协同作用得到国际同行的重视和赞许。2021年6月,中国ECR委员会获批加入了ECR共同体成为其董事成员,并成为ECR共同体数字化供应链国际工作组组长,中国ECR委员会先后多次在ECR国际会议上发声,结合国内的先天条件,通过借鉴国外优秀的管理经验和模式,形成良性互动发展新格局,中国ECR委员会在国际上由跟随者的角色逐步成为部分领域的引领者,对提升我国零售行业的国际影响力有着深远意义。凭借着国际国内零供企业的大力支持,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ECR委员会建立并探索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ECR协作模式,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在国内供应链行业领域,中国ECR委员会已成为国内公认的领先行业组织。
 
记者:ECR在实际推广中通过以大数据和信息技术为抓手,以消费者需求为驱动,旨在提高供应链效率、促进消费品行业快速健康发展。请您具体谈谈中国ECR采用了哪些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策略?发挥了怎样的推动作用?
孔洪亮:中国ECR委员会以标准化、信息化、自动化和数字化为抓手,大力推动了品类管理、联合预测与补货、托盘运输管理、线上线下融合、数字化供应链等技术的实践和应用,促进了零供协同,提高了供应链效率,加强了行业标准化的应用,提高了数字化管理的水平。作为一个行业组织,充分发挥ECR行业纽带作用,助力政府高效监管和政策出台,快速响应了消费者需求,为消费者创造了价值。
以商品数字化为例,中国ECR委员会一直注重发挥商品统一身份证的作用,大力促进全球统一物品编码与新零售经济深度融合,通过推动国内龙头电商平台使用商品条码,加快推广商品数据标准化,先后开展了商品数据同步(GDSN)、商品数据库应用等工作,打造用条码放心查的应用场景;与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企业共同举办商品数字化倡议活动等,不断发掘数据资源潜力,发挥商品数据资源的创新引擎作用,促进全供应链信息共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贡献一份力量。通过帮助物流企业积极采用标准化的商品条码、箱码、物流码等标准化编码,降低供应链成本,提高供应链流转效率,引领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健康发展,助力现代化产业供应链体系建设。
2017年8月,商务部、财政部《关于开展供应链体系建设工作的通知》中要求“支持探索基于全球统一编码标识(GS1)的托盘条码与商品条码、箱码、物流单元代码关联衔接,推动托盘、周转箱由包装单元向数据单元和数据节点发展,促进供应链和平台相关方信息数据传输交互顺畅”。还提出了供应链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推广物流标准化、提高供应链协同效率、建设重要产品追溯体系。中国ECR委员会紧紧把握这个关键时期,积极组织ECR会员企业围绕标准规格统一、追溯运行顺畅、链条衔接贯通的供应链体系建设进行了大量工作,促进供应链管理效率的提升,推动带板运输和GS1标准的深度应用,充分发挥了行业协会的引领作用,为落实国家供应链体系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记者:中国ECR委员会秘书处在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之间建立了一个连续的、开放的生态体系,成为行业沟通合作的重要纽带。请您简要介绍ECR秘书处为促进消费品行业各方合作共赢做了哪些努力。您对ECR秘书处未来的工作有何设想?
孔洪亮:秘书处不断促进企业间合作,成立供应链优化工作委员会、消费者需求与创新工作委员会、信息与解决方案工作委员会、全渠道零售工作委员会、法律政策研究工作委员会和中小型企业服务工作委员会,将消费品行业各个领域的工作更好地结合,促进分享交流,加强沟通协作,共谋合作发展。同时,不断收集企业的ECR应用实践案例,将具有行业代表性的案例收录成册,每年发布《中国ECR案例集》。在中国ECR委员会的牵头和引领下,发布了《数字化供应链指南》《托盘运输应用指南》《运输包装应用指南》等行业指南,分享各地政策并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与大企业合作机会。
秘书处引导企业通过全链条协同合作,实现企业互利共赢。为了实现防伪防串货、消费预测、库存管理、订单优化等一系列目标,实施企业通过品类管理、联合预测与补货、托盘运输管理、数字化供应链等技术支持和应用实践,提升了企业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满足了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随着消费市场和消费行为的升级,单一渠道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中国ECR委员会鼓励零供企业积极跨越各自边界,共同探索全渠道融合发展新模式,随时随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为消费者提供丰富多元的场景体验,将实体渠道、电商及移动电商进行高度整合,为顾客提供优质而完善的购物服务,实现消费者能够得到更多的资源,送货快且库存降低,推动销量增长,顾客整体满意度提升,最终推动行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中国ECR委员会未来将紧紧围绕“快速响应消费者需求,为消费者创造价值”这一宗旨,更好地促进零售商和供应商的合作,通过数字化和未来新兴技术加持,为消费者创造更大的价值,提升消费者体验。对于ECR未来的发展,一是要和政府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加强与其他行业协会的合作;二是更深层次地参与ECR国际活动,把中国最新的成果向国际展示;三是引入先进理念和技术,邀请创新大企业成为ECR董事,壮大ECR会员队伍;四是要加快推广物品编码标准化、商品数字化,并以此为依托,更好地为国内零售商和供应商服务,优化行业生态,促进行业进步。
 
记者:为贯彻落实国家“十四五”规划,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行业绿色转型,中国ECR委员会有哪些新举措?
孔洪亮:中国ECR委员会一直积极倡导和传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行业全面绿色转型,在2021年第十八届中国ECR大会上联合国内头部零供企业发起《提高零供效率 绿色协同发展》倡议,鼓励会员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践行循环经济,为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未来贡献力量。同时在年度案例上发布绿色先锋项目,为企业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引。
未来,中国ECR委员会计划成立绿色可持续发展工作委员会,聚焦绿色可持续发展。这个新计划得到ECR董事和会员企业的高度关注,宝洁、京东、阿里巴巴、联合利华、雀巢、可口可乐、康师傅等企业积极响应,承诺使用先进理念,践行社会责任,如减少过度包装、减少塑料使用,打造绿色低碳社会。
为了更好地发挥行业领导力,履行社会责任,体现社会担当,中国ECR委员会还会通过一些新举措践行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一是加强与第三方咨询公司合作,通过发布年度报告的方式,支撑行业发展,助推行业绿色转型。二是开展ECR专题培训工作,把数字化人才和绿色可持续人才的培养作为重要内容。三是加强与ECR总部和其他国家ECR组织之间的交流学习,把国际经验引入国内,也将国内的优秀心得分享和传播至国际。
 
记者:随着疫情的常态化,行业发展趋势和消费者需求发生了变化,您是如何看待后疫情时代国际及国内消费品市场出现的新环境新变化?对消费品行业企业有何应对建议?
孔洪亮: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消费品市场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消费品行业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体现出的特点有:第一,消费趋势发生变化。疫情给线下零售渠道的业态带来了巨大冲击,销售渠道向线上转移,线上渠道的增长迅速。随着疫情形势的好转,线下经济正在缓慢复苏。第二,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消费趋势的改变倒逼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只有迅速捕捉到消费者的需求信号,才能够实现更好的交易。因此,企业都在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洞察消费者需求。第三,消费者个性化更加突出。随着消费趋势和消费观念的改变,消费者越来越追求具有个性化、情感化的商品,而不再满足于一般的大众化商品,人们的消费需求正在扩张,新的个性化消费需求不断形成。第四,供应链协同创新显得尤为迫切。企业要建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高效供应链,需要深化信息共享,通过数字化打通上下游,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加强全链条的协同,促进零售行业与物流行业、配送行业深度合作,提高供应链效率。
面对新冠疫情带来的挑战,更需要企业快速布局积极应对,建议企业:一是要高度重视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发展。当前,技术创新源源不断,企业创新发展势在必行,如何利用AI、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等前沿技术更好地服务消费者,已成为ECR企业面临的挑战。二是要进一步加强标准化工作。标准化工作是一项基础工作,贯穿企业的所有环节以及供应链的所有参与者。只有供应链标准化工作扎实了,数字化才有坚实的基础,才有高效协同的可能,这其中商品数字化是非常重要的内容,GS1标准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三是要进一步加强零供协同。企业需要深化信息共享,打破“信息孤岛”,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平衡线上线下各个渠道之间的关系,重视在全渠道的均衡发展,合理配置相应资源。构建零供企业新型合作关系,建立和谐零供生态系统,零供双方协同共享,从而实现合作共赢。四是要关注绿色可持续发展。企业要响应国家号召,将绿色可持续发展作为未来发展的标配,自觉把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到绿色材料、绿色制造、绿色消费等经营活动中,通过利用新能源和包装循环利用等措施,加大自身的绿色发展能力。树立企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实现绿色转型。同时,把企业为可持续发展所做出的努力让消费者所感知,并倡导和引导消费者选择绿色产品。
未来,中国ECR委员会将会继续以供应链创新为抓手,以GS1编码体系和商品数字化为依托,持续地推动ECR在我国的广泛应用,并从实践应用中不断探索为消费者提供价值的新方法,促进零供合作,为推进消费品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产业链水平的提升作出应有的贡献。
《条码与信息系统》2021年第6期总第166期

延伸阅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或《条码与信息系统》”。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将内容传真至010-84295675,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高端访谈 更多>>
商品二维码 全球商品通用...
王毅 研究员、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技术部副主任兼二维码研究室主任,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 1/...
物品身份及其编码的本质
张成海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主任、中国ECR委员会联合主席、国际物品编码组织(GS1)管理委员会委员及顾问委员会委员、全...
推进我国二维码标准化应...
王毅,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二维码研究室主任,技术部副主任,研究员,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1/S...
AVEVA剑维软件: 信息和智...
数据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是企业的重要资产。
杂志专区 更多>>

《2024第1期》

《2024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