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物品编码中心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杂志社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条码技术  正文

条码“网上业务大厅”助企业复工复产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27日 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 作者:黄国烜 卢筱东

随着电子信息系统的普及,再加上近年来《政府工作报告》不断提出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方式,政府的“网上服务厅”方便、轻松、快捷的服务形式越来越受欢迎,虚拟化的办事服务与互动将成为主流,“不见面”的服务与管理将成为常态。条码的注册、续展业务也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早在2013年7月,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以下简称编码中心)“网上注册、续展”制度推行的初期,为了保证平稳过渡,企业网上申办的条码注册、续展业务,依然由所在地物品编码分支机构负责办理;2015年6月,编码中心在全国范围逐步推进条码注册制度便利化改革,网上注册和续展的模式正式面向社会开放。
疫情期间,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切实加强疫情科学防控、有序做好企业复工复产的部署要求,编码中心在疫情期间更是利用无纸化网上业务办理系统,实行条码业务一网通办,支持企业平稳健康发展。
 
推行网上通办,优化注册、续展业务办理
在未实行“网上大厅”服务之前, 条码业务大厅里聚集的办理业务的企业人员一天最多可达近百人,导致大厅拥挤不堪,秩序混乱。实行“网上大厅”无纸化服务之后,企业通过电脑网页或者在手机上通过APP、微信公众号等方式,直接提出办理申请,上传办理材料,即可实现“不见面”审批(注册与续展流程如图1所示)。 “互联网+政务服务”已是全国政务改革的大势所趋,从2015 年起,“一窗受理、一网办结、各地同办”的条码办事方式就在不断升级打造中。         
图1  网上注册与续展流程图
 
建立公众号,纵深推进条码技术服务
建立“条码相关技术服务”的微信公众号,使之形成实体大厅、网上大厅及微信服务号为一体的“一体两翼”线上线下服务模式。企业可以将条码申报材料通过邮寄或电子版等方式发送给“网上业务系统”,实现“一次都不跑,信息多跑路”的受理模式。各分支机构的公众号中的注册、续展的业务受理数据直接和编码中心管理审批平台实现数据共享,这样就做到条码业务网上受理、在线办理、监管服务的 “一条龙”。
除了条码注册、续展等业务的办理,微信公众号中也可实现在线办理条码胶片、查询商品条码相应办理文件规定、国家制定的商品条码相关法律法规、注册(续展)的证书办理进度及了解条码相关的应用常识等功能。同时还可在公众号中设置人工服务,这样就可以实现前台的工作人员在电话中给企业答疑解惑的同时,也保证了后台每个条码工作人员能够深入地为企业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提高了前台业务办理的工作效率,也让更多的企业更快、更方便地解决自身的问题,保证每个条码人都把服务带到企业中去。特别是在今年疫情期间,各省物品编码分支机构应实行“无纸化”办理流程,让条码系统成员尽量选择全网通办,并简化办事流程,尽量为企业提供条码证书、胶片等物件的邮寄或电子版等便利服务。
线上开展条码系统成员培训
为积极响应国家有关疫情防控工作的号召,各分中心开通了条码线上办理和线上培训业务,除提供成员专区视频课程外,采用多渠道开展线上培训,为广大商品条码系统成员企业带来更多的便利。尤其是疫情期间新注册的防疫企业,要开展一对一的专项培训,解决企业当下的燃眉之急,帮助企业迅速掌握条码知识,正确使用商品条码,合理分配编码资源,助力防疫产品迅速投放市场。
 
针对抗疫物资生产企业开通网上“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绿色通道 
疫情期间,为了帮助更多的企业顺利开展商品条码办理等工作,促进商品快速上市流通,编码中心特别开通网上办理绿色通道,针对生产医疗器械、药品、防护用品、消杀用品等防疫产品企业的商品条码办理需求,特事特办,急事急办,使企业能够当天办理完成,并且当天向中国商品信息服务平台通报数据,使产品数据及时与各大电商平台和传统零售渠道同步,保障抗疫物资的市场供应。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编码中心还采取了一系列惠企措施,包括阶段性降低条码服务费和检验检测服务费、免费提供网上技术培训等。
在全国上下一心,共克时艰的关键时刻,编码中心及其分支机构采用网上无纸化业务办理等服务形式,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助力企业产品快速有效进入市场,各项服务工作落到实处,全力支持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贵州分中心 黄国烜 卢筱东

《条码与信息系统》2020年第6期总第160期

延伸阅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或《条码与信息系统》”。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将内容传真至010-84295675,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高端访谈 更多>>
商品二维码 全球商品通用...
王毅 研究员、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技术部副主任兼二维码研究室主任,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 1/...
物品身份及其编码的本质
张成海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主任、中国ECR委员会联合主席、国际物品编码组织(GS1)管理委员会委员及顾问委员会委员、全...
推进我国二维码标准化应...
王毅,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二维码研究室主任,技术部副主任,研究员,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1/S...
AVEVA剑维软件: 信息和智...
数据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是企业的重要资产。
杂志专区 更多>>

《2024第1期》

《2024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