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物品编码中心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杂志社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物联网  正文

福建海西经济区物联网应用标准体系框架设计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07日 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 作者: 杨 林 / 文

海西经济区在福建省有着经济区主体的地位,根据《福建省加快物联网发展行动方案(2013-2015年)》精神,结合福建省物联网发展现状,物联网对标准化的实际需求,在工业、农业、节能环保、商贸流通等九大重要领域建立物联网应用标准体系,为福建省和海西经济区物联网应用发展提供标准化蓝图和技术支撑。

海西经济区物联网技术架构

海西经济区物联网技术架构是通过构建一个简明扼要的,易于理解的模型,来体现福建省物联网的总体构成,行业和专业的划分以及相互之间关系,对实现福建省物联网规划起支撑作用。

依据物联网概念、内涵及其技术架构,以及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等(2013)在《中国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研究报告》中提出的智慧城市体系架构,并结合福建省省情,综合研究提出海西经济区物联网技术架构由“四层”“一竖”组成,如图1所示。

图1  海西经济区物联网四层技术结构

“四层”是指感知层、网络层、支撑层、应用层4个层面;“一竖”是指公共技术,包括标识解析、安全技术、网络管理和服务质量(QoS)管理等。

海西经济区物联网应用标准体系框架建立

体系框架专业划分依据

海西经济区物联网应用标准体系框架专业划分思路依据以下几方面。

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及《福建省加快物联网发展行动方案(2013-2015年)》精神,确定应着重急需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和重点应用标准几方面。

海西经济区物联网应用标准体系与国家物联网标准体系关系紧密,其构建应基于国家物联网标准体系为背景和基础。目前,我国曾初步提出的物联网标准体系框架大致由总体共性标准、感知层标准、网络层标准、服务支撑标准、应用层标准等几大部分组成。

海西经济区物联网技术架构与海西经济区物联网应用标准体系是一个紧密关联的整体,可为构建海西经济区物联网应用标准体系提供基础和依据。以海西经济区物联网技术架构为依托提出。
 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及《福建省加快物联网发展行动方案(2013-2015年)》中关于物联网行业示范应用领域要求,将应用领域划分为工业、农业、节能环保、商贸流通、交通能源、公共安全、社会事业、城市管理、安全生产九大应用领域。

体系框架

海西经济区物联网应用标准体系框架主要体现我省物联网应用标准体系的总体架构、专业划分、标准类别及层次结构,是对我省物联网标准体系的概括。

 图2   海西经济区物联网应用标准体系构架

根据海西经济区物联网应用标准体系建设原则和海西经济区物联网应用标准体系框架专业划分依据,以信息标准化理论为指导,按照标准体系建设的理论和方法,体现标准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协调性、先进性、通用性、兼容性、可操作性、可预见性、可扩充性、综合实用性,确定海西经济区物联网应用标准体系框架由总体标准、共性技术标准、感知层标准、网络层标准、支撑层标准、应用层标准五大类标准组成,分2~3个层次表示,如图2所示,是海西经济区物联网应用标准体系的顶层设计。

《海西经济区物联网应用标准体系》特点

《海西经济区物联网应用标准体系》明细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涵盖物联网发展的各级标准有: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重要的联盟标准与协会标准,以及重要的企业标准。其中,地方标准主要是福建省地方标准,是福建省和海西经济区的特色体现。

(2)标准的状态共有3种:现行、制定中、建议制定。“现行”标准均通过注明实施日期来表示。 “制定中”、“建议制定”的标准突出国家标准、国际标准,也含部分地方标准。通过“制定中”与 “建议制定”的标准,可以明确近期物联网标准化主攻方向。

(3)应用层标准以福建省地方标准为主,充分体现福建省和海西经济区优势和区域特色。为便于使用者的查询,应用层的标准基本按专业领域收集,保持了专业标准子集的相对完整。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7号.
 [2]《福建省加快物联网发展行动方案(2013-2015年)》,闽政办[2013]46号.
 [3]张晖.物联网技术标准概述[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7-17.
 [4]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等.中国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研究报告.2013
 [5]周洪坡.物联网:技术、应用、标准和商业模式[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福建省标准化研究院)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2016年第5期总第62期

 

延伸阅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或《条码与信息系统》”。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将内容传真至010-84295675,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高端访谈 更多>>
商品二维码 全球商品通用...
王毅 研究员、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技术部副主任兼二维码研究室主任,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 1/...
物品身份及其编码的本质
张成海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主任、中国ECR委员会联合主席、国际物品编码组织(GS1)管理委员会委员及顾问委员会委员、全...
推进我国二维码标准化应...
王毅,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二维码研究室主任,技术部副主任,研究员,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1/S...
AVEVA剑维软件: 信息和智...
数据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是企业的重要资产。
杂志专区 更多>>

《2024第1期》

《2024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