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物品编码中心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杂志社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物联网  正文

高校图书馆掌上阅读的数字化环境全域扩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9年01月14日 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 作者: 陆韡

“掌上阅读”(Palm Reading)新媒体主要包括各类大屏智能手机、亚马逊kindle阅读器、掌阅(iReader Light)等自媒体终端。一般而言,这类移动式终端在文献检索和资料查阅研究等方面以“便携性” “随时性” “大数据” “云计算”等为其主要媒介传播特性。这类网络书籍阅读系统及掌上终端的各类APP高度关注用户体验,以更好地为读者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觉感官交互和研究信息交换。目前,资讯搜集的快捷方式、电子化文献资源库设计和人工智能UI系统深度介入了高校图书馆掌上阅读的数字化系统建构。譬如拥有多个版本的亚马逊kindle fire系列的水墨式触屏阅读界面,读者即可通过互联网下载和传输多类型、多语种、多版权的科研教育文献电子资源,而且亚马逊官方还持续发布了数款掌上终端的APP,读者可在其他品牌的电子移动终端中接收相关的专业书籍、科研期刊文献等电子资源。
当然,“掌上阅读”的“碎片化阅读”,即通过各类无线移动式掌上阅读终端载体进行的不完整的、断续的、随机化的“不完全阅读”行为活动。在“碎片化阅读”的时间段内,由于电子阅读成本相对于纸质图书而言要低的多,因此,掌上电子化系统阅读成为了主要阅读方法之一。性能不断升级换代的智能手机普及化,也为当下的专业资料搜集、信息沟通连接、前沿科技情报获取等方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无论是专业期刊杂志APP,还是海量的网页信息资源,均能为高校教学与科研的高效性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高校图书馆掌上阅读的数字化环境全域扩展思想 
“移动式”高校图书馆掌上阅读的数字化环境全域扩展主要基于两种思想:一类属于“开放获取(Open Access)电子文献资源库的建构思维”,尤其强调了电子文献资源开放获取的硬件技术保障,以保证科教电子资源的共享和自由查阅搜集,并能激励高校读者在有特定需要之时进行团队协作式研究和学习;另一类则属于“图书馆空间本体的管理性创新思维”,即把高校图书馆的“大学信息共享空间”、其他图书文献查阅空间以及重点将图书馆外的“校园开放空间”、高校内部其他科教空间(如普通教室、研究所、实验室、工作室等多类型的建筑空间)等作为一个被整合的“电子文献信息传输空间”形成一个立体的、全域的高校数字化阅读环境。高校图书馆在电子信息资源采集与资源库的专业学科类型建设、线上数字化信息传输系统管理等方面亦必须具备强大的技术设备汇总性管理能力。
换言之,数字化校园阅读环境的全域扩展就是把整个大学校园空间均视同为一个“知识开放获取空间”——大学校园内部的有线端口、无线接入点对大学空间进行“无缝式全覆盖”,高校图书馆在此建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就是通过信息化电子文献传输网络推动读者在大学校园内部的任何时间、任意地点都能获得海量的研究文献资源,通过SSL VPN远程接入技术将校外计算机经互联网建立虚拟专用通道接入校园网内部,可以访问校园网内所有网络资源,例如只在校园内网才能访问的教学资源、电子图书数据库等。一种大学校园内“无时空限制”的信息开放获取模式的建构,可以有效扩大读者知识获取内容的广度,数字化环境全域扩展为学生的“合作性学习”和科教人员的“协作性研发”提供极富研究效率的数字资讯搜集平台。
 
 “学术研究型图书馆”的掌上阅读数字化全域扩展趋势
实现掌上移动数字化阅读,要求图书馆区域的掌上数字借阅系统必须充分利用移动图书馆客户端在应用平台进行操作,图书馆电子文献资源库每月须自动更新若干种最新数字化格式的图书、期刊及研究报告等,可内置近三年的政治军事、社会法律、经管理财、经典名著、文学艺术、文化教育、理工技术等独家版权畅销书籍。高校师生读者通过掌上移动终端设备扫描二维码自助查询与完成网络信息下载、离线观看,同时还可进行期刊、报纸的实时查阅,以满足不同需求的读者。S·亚当斯·贝克尔(Adams Becker, S.)、 M·卡明斯(Cummins, M.)等学者在《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7图书馆版》中提出创新科研实践与专业教学项目的内在文献需求对全球高校“学术研究型图书馆”的深刻影响。该研究成果涉及了6大主要趋向、6项专业挑战和6项技术成长,它们都与高素质的“学术研究型图书馆”运作计划和管理模式密切关联,包含了学术导引、创新学术载体和信息资源系统管理。在量化信息、数字化技术、馆内服务范围、信息网络人员确认、UI等技术性要素层面强化了对高校“学术研究型图书馆”的转型升级。该研究报告更是“学术研究型图书馆”管理者、科教工作者人员的必读管理方案,其主要内容包括:图书馆依旧是对研究成果数据与各类知识作品的收藏者和保护者;要把数字媒体与教学加入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计划中去,这是非常有必要的;资源共享是解决图书馆资金流动困难的有效方法之一;图书馆必须制定相关计划来布局自主学习空间和群体合作研究空间;必须提高相关使用人员的阅读与资讯搜集的满意度,图书馆即主要关注用户信息服务中心与访问系统的稳定性、流畅性;保证电子文献的版权授予和数据传输是图书馆的义务与责任;坚持保护图书馆本身的传统服务内容及创新性管理观念是至关重要的;重新分配调节组织结构是图书馆向前发展的重要途径;根据信息化数字服务的运用领域进行知识开放获取的转型扩充,图书馆可根据实际情况加大学科馆员为专业科研的服务领域;UI与网络化知识开放自助获取是推动图书馆管理的实用性条件之一。
表1展示了2014、2015、2017三个年度“学术研究型图书馆”的建构指标,不同时间段内存在的图书馆共性问题、发展方向,同时科技驱动要素与读者用户的资讯搜集需求会根据时间的移动而发生变化,即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新的图书馆内容服务理念出现,例如“让用户成为创造者、人工智能、图书馆服务和资源的可访问性、大数据、网络身份、物联网”等就是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最新的发展态势因子。从统计分析结果的整体构成来看,“学术研究型图书馆”所面临的大多数问题主要与数字化信息服务方法的停滞相关,因此,“学术研究型图书馆”的掌上阅读数字化全域扩展应对现代高等教育朝向“科技型图书馆”的发展趋势而产生,其具体的扩展路径包括6个方面的导则。
表1  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图书馆版)的三个版本
扩大可访问性与增强知识获取便利性
高校图书馆掌上阅读的数字化环境全域扩展的实现让读者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进行教育科研及学习讨论,因此,现在很多高校的图书馆都正在逐步替换自己的IT基础设备。高校图书馆还必须努力更新自身信息资源系统的管理技术,以为更多用户和特殊人群提供帮助。
激励信息服务技术的动态创新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各种科研数据库井喷,高校图书馆掌上阅读的数字化环境全域扩展要求图书馆自身务必动态而迅速地建构新型的信息服务技术系统,无论是语义网和关联数据、文献计量学和引用技术、优先发展移动内容和传递,还是机器学习、创客空间、移动应用程序等,均指向图书馆员的角色和技能发生了重大转变。系统梳理各类科研数据的产生,并糅合、分析及挖掘大数据,使高校研究者能更好地提取关键性数据,以便为研究者的自身科研项目服务。
培养真正的学习和发现
高校图书馆是全校师生进行科研教学活动的重要区域,必须要与时俱进,通过改变本身的活动空间,改进对各项科教文献资源的采集并提供有效的帮助,只有这样,教学研究才能逐步转变成一种协作型科研合作行为。高校图书馆必须要持续引进最新的无线掌上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并取得一种海量的“知识仓库”储藏资源成果,才能将学术与研究型图书馆嵌入到课程中。
平衡社会转变
高校图书馆需要应对政府、产业界、使用者、研究者等群体多元科研成果的期待,然而,高等教育系统的变化带来不同的困难,要让高校图书馆在关键时刻解决所有问题也是不可能的。正因为如此,高校图书馆也必须谋划新的发展战略,如直面彻底变革的需求、图书馆服务平台、调整图书馆的组织设计以适应未来工作等。
追踪研究和用户数据
追踪研究成果的科研水平,往往是根据在何种等级的文献出版机构进行发表的,从而进行初步的价值评判。当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运用了“代替计量学”进行成果的价值评判。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通过数据分析和后台回应整理来调节自身的资源提供能力,尤其在移动式、数字化的掌上阅读层面进一步完善读者的科研需求。
数字传播的流畅性
高校图书馆掌上阅读的特殊性要求即必须维持数字文献信息传送的“不受限”,为了能够适应此种类型的信息服务模式转型,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应成为高校管理者、教师、学生等科研参与人员的联系纽带,通过物联网、电子出版、采集和归档数字化研究成果作为馆藏资料等多种途径实现科研信息数字传播的流畅性与精准性。
 
(作者单位:江苏理工学院图书馆)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2018年第6期总第75期
参考文献:
[1] 贝克尔,等.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7图书馆版[EB/OL].高茜,等译.http://www.sohu.com/a/220817648_653537,2018-03-24.
[2]涂捷.高校图书馆的掌上阅读[J].兰台世界,2013(8)
[3]寿建琪.浅谈无线网络技术与无线图书馆[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5(3)
 

延伸阅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或《条码与信息系统》”。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将内容传真至010-84295675,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高端访谈 更多>>
商品二维码 全球商品通用...
王毅 研究员、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技术部副主任兼二维码研究室主任,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 1/...
物品身份及其编码的本质
张成海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主任、中国ECR委员会联合主席、国际物品编码组织(GS1)管理委员会委员及顾问委员会委员、全...
推进我国二维码标准化应...
王毅,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二维码研究室主任,技术部副主任,研究员,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1/S...
AVEVA剑维软件: 信息和智...
数据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是企业的重要资产。
杂志专区 更多>>

《2024第1期》

《2024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