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物品编码中心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杂志社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要闻  正文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2022年1-11月中国汽车进口分析

发布时间:2023年01月03日 来源:199IT

虽然国内豪华车市场总体较好,但中国进口车进口量从2017年的124万台持续以年均10%左右下行到2020年的93万台。2021年进口车市场虽然受缺芯影响,进口量93万台,但仍相对2020年同比增0.1%。继续受缺货影响,2022年1-11月进口量达到82万台,同比下降6%,相对于2019年1-11月的进口量微有下降。11月进口车进口6.9万台,同比下降15%。

进口市场增长的核心动力仍然是乘用车的消费升级增长空间,豪华车与进口车的走势总体是很好的。随着2升以下车购税减半政策,进口车的结构也会快速调整,如果进口缺货问题快速改善,未来部分进口车也会实现高增长。

一、中国汽车进口总体走势

1、汽车进口增速特征

在2013-2015年世界经济低迷情况下的剧烈下滑后,2016-2017年进口增速稍有企稳改善,2018年-2020年以来持续下滑,2021年稍有企稳。2022年1-11月的进口车回升态势被疫情影响,目前的月度进口量维持在月均8万台左右水平。

2021年1-12月的进口达到93万台,增速1%,表现较强。2022年1-11月的进口达到82万台,下降6%, 保持2018年以来的下滑趋势。

疫情后的进口乘用车恢复正常走势。从月度走势看,近几年的进口仍呈现季节性特征,呈现夏季走高,过山车的见顶回落走势特征。

2022年1-11月进口较2021年1-11月稍低,主要是5-6月大幅走低,市场供给不足。今年8-11月的进口增长较快,去年因芯片缺损而基数走低,今年进口恢复较好。

3、汽车整车进口结构特征

2017-2019年的进口车市都是相对稳定的。2021年进口整车93万台,相对2020年增加较大。近两年传统的卡车和客车进口下降,尤其是重卡和中卡的进口回落明显,体现了疫情后的需求释放完成。但轻卡的皮卡进口较强,体现美国皮卡的市场认可度较高。

汽车进口结构中的乘用车占到99%的绝对主力地位,其中的11月四驱SUV进口偏弱,11月的商用车进口表现较强,尤其是卡车进口回升较大,其中皮卡较强。

4、新能源汽车整车进口结构特征

由于乘用车为主的进口结构,近几年乘用车中的柴油车占比持续下行,柴油车的比例下降到了不足1%的水平。

5、汽车整车进口排量结构特征

乘用车的进口车型排量集中于2升以下汽油车型,占比整个乘用车的进口量一半的比例。但近期进口走势较强的是2升以上的大排量进口车,市场的高端化走势较强。

6、新能源汽车整车进口国家特征

2017-2019年新能源车的进口数量较大,但2020年特斯拉国产导致的纯电动下滑的幅度较大。

2021年纯电动车受到特斯拉国产的影响而下降较大,但新能源的趋势发展让更多企业进口新能源。2022年1-11月的插混和纯电动回暖增长体现海外新能源转型趋势。

二、汽车海外市场格局

1、分国别进口特征

 

2017-2019年亚洲进口车快速增长,欧洲进口车保持稳定,北美进口车出现下滑趋势。

2020年在疫情后进口车恢复的表现分化,2021年欧洲的进口车的表现相对较强。今年进口车恢复态势明显,11月亚洲的日本进口规模改善,而美国等进口车表现一般。

目前看进口车销量表现稍差,弱于国内国产豪华车市走势。2021年进口车销量达到94万台,相对于2020年销量下滑6%。

11月疫情对进口车零售影响仍大于国产车。2022年1-11月份进口车的销量75.6万台,同比2021年大幅偏低,也相对弱于国产车的表现。由于日本和欧洲缺货,国产车较强,这也是国内产业链的优势体现。

2、进口车品牌特征

目前看进口车品牌表现相对最强的是雷克萨斯,近几年凌志份额持续增长,2019年已经成为进口车品牌第一,2022年1-11月仍保持第一.宝马11月进口表现很好,奔驰被宝马超过。但丰田的进口很差,近两年锐减。

奔驰、宝马的进口车表现相对稳定,11月的宝马表现相对稍强。保时捷的进口车销量持续较快增长,这也是欧洲进口车中表现相对较强的品牌。

特斯拉的进口车在2019年达到4.1%的占比,之后快速下降,目前国产车成为特斯拉的完全主力,而且特斯拉的出口很强。

4、进口车车型走势特征

2022年1-11月中国总体豪华车走势相对较弱,其中销量表现最为优秀的是宝马X5、凌志ES、保时捷卡宴、奔驰GLB、奔驰GLE表现较好。

雷克萨斯的今年份额表现相对较弱,由于2022年日本疫情控制相对较好,因此雷克萨斯的供给相对较好,但雷克萨斯NX的表现偏弱,导致总体不强,近期保时捷较强。

延伸阅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或《条码与信息系统》”。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将内容传真至010-84295675,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高端访谈 更多>>
商品二维码 全球商品通用...
王毅 研究员、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技术部副主任兼二维码研究室主任,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 1/...
物品身份及其编码的本质
张成海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主任、中国ECR委员会联合主席、国际物品编码组织(GS1)管理委员会委员及顾问委员会委员、全...
推进我国二维码标准化应...
王毅,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二维码研究室主任,技术部副主任,研究员,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1/S...
AVEVA剑维软件: 信息和智...
数据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是企业的重要资产。
杂志专区 更多>>

《2024第1期》

《2024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