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物品编码中心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杂志社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要闻  正文

5G运维管理应更精细智能

发布时间:2020年08月07日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黄鑫

8月6日,中国移动江西省宜丰县分公司技术人员对5G基站设施开展常规检测。据悉,该分公司5G基站于今年4月份建成并开通,现已建成基站32个,标志着宜丰县迈入5G时代。何贱来摄(中经视觉)

近日,一则“洛阳联通通过AAU深度休眠降低5G基站能耗”的消息引发了热议,很多用户担心5G基站休眠,可能会影响自己使用5G网络,5G套餐岂非名存实亡?

5G基站为何要休眠

那么,什么是AAU深度休眠?中国联通网络技术研究院无线研究部副主任李福昌介绍,AAU空载状态深度休眠功能是指当基站业务处于长时间闲时状态,由于无5G用户接入,AAU设备可以关断大部分有源设备供电,进入休眠状态,进而实现降低AAU空载功耗的目的。

中国信通院泰尔系统实验室副主任潘娟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5G网络性能提升会对系统很多方面提出更高要求,比如对系统计算能力、传输能力、散热能力、配套空调制冷能力要求更高,相应地总体能耗也会有所增加。

付亮还表示,与高峰期相比,在基站正常开启状态下,每天后半夜基站能耗减少并不多,但用户实际使用能耗很低,且大部分属于“无效能耗”。除了进一步降低基站的单位能耗外,如何减少这种“无效能耗”也成为运营商、设备商关注的焦点。

那么,这种深度休眠会不会影响用户使用体验?对此,李福昌表示,5G基站AAU深度休眠功能是在业务闲时时段开启,运营商会根据实时数据判断,从而实现5G网络功耗智能化管理。同时,运营商会保留至少一张网络,保证用户正常业务。如果5G业务量突然增加,AAU设备还可以通过网管平台迅速被唤醒。

不过,专家也坦言,目前5G网络覆盖面较小,5G用户还较少,各地在运维过程中会采取一些简单化操作。随着用户数量增加,用户对网络需求增加,运营商运维管理将越来越精细智能。

付亮还表示,与面向普通消费者的5G服务不同,这种基站休眠对5G行业应用影响更小,因为行业应用需求曲线明显,运营商可根据需求调整基站使用情况,做到在不影响使用的情况下,尽可能降低电力消耗。另外,在独立组网网络下,如果自动驾驶、自动控制已被大量商用时,所涉区域的5G网络将会采用更智能的调度方式。

5G基站建设运营成本高一直是行业痛点。此前,运营商曾公开表示,市场对5G的忧虑包括3即“三个3”:5G基站数量比4G可能多出3倍;每一个5G基站耗电量是4G基站的3倍;每一个5G基站价格可能是4G基站的3倍。

据了解,通信基站电费目前由中国铁塔代运营商统一向电力部门缴纳。中国铁塔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目前已建成的5G站址用电约80%是直供电(由电网企业直接供电),约20%是转供电(由物业公司等电网企业之外的主体供电),转供电站址平均电价大幅高于直供电平均电价。目前,中国铁塔正协同3家电信企业,一方面积极争取国家对5G网络用电电费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大力推进转供电站址“转改直”工作。预计到2020年底,转供电站址中不低于50%的比例可改成直供电,有望每年节省电费约15亿元。

“随着5G网络推进规模建设,相应电力成本也会增加。在建设初期,通过政策支持,强化5G基础设施的用电保障对推动5G建设非常重要。比如,对5G基站及机房实行用电优惠政策、通过市场竞争等方式降低5G基础设施用电价格、进一步规范转供电环节收费、推动符合条件的通信基础设施由转供电改直供电等。同时,也鼓励行业通过技术提升及网络优化等多种方式降本增效,促进发展。”潘娟说。

 

<p style="margin: 0px 0px 15px; padding: 0px; color: rgb(64, 64, 64); font-family: " pingfang="" sc",="" "lantinghei="" "helvetica="" neue",="" helvetica,="" arial,="" "microsoft="" yahei",="" stheitisc-light,="" simsun,="" "wenquanyi="" zen="" hei",="" micro="" sans-serif;="" font-size:="" 18px;"="">中国电信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目前正在推动产业链从技术上进一步降低5G基站功耗,如采用更低功耗的处理芯片、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开展节能控制等。在现网部署的同时,根据当地环境、用户数量密度决定基站发射功率配置以及收发天线数,通过灵活选择基站配置降低功耗。

延伸阅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或《条码与信息系统》”。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将内容传真至010-84295675,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高端访谈 更多>>
商品二维码 全球商品通用...
王毅 研究员、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技术部副主任兼二维码研究室主任,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 1/...
物品身份及其编码的本质
张成海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主任、中国ECR委员会联合主席、国际物品编码组织(GS1)管理委员会委员及顾问委员会委员、全...
推进我国二维码标准化应...
王毅,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二维码研究室主任,技术部副主任,研究员,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1/S...
AVEVA剑维软件: 信息和智...
数据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是企业的重要资产。
杂志专区 更多>>

《2024第1期》

《2024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