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物品编码中心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杂志社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行业应用  正文

利用“互联网+” 发挥职业教育信息化优势

发布时间:2018年07月06日 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 作者:李明玉 聂平

随着全球新一轮工业4.0的兴起,在中国工业化和信息化进一步深化融合,亟待构建有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以期越来越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被培养出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广泛应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如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将深刻影响中国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正式升级为国家战略层面。伴随着“互联网+”通讯、交通、金融等的高速发展,衍生出了新兴业态,如微信、滴滴打车、支付宝等,给人们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伴随“互联网+”的到来,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成为职业院校的重点工作,职业院校为发挥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创新就业等作用,利用互联网新技术,高效配置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模式,将传统线下教学转至线上,学生的学习不再受时间和空间所限制。
要让“互联网+”更好地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服务,首先要明确当前职业院校在培养模式上面临的问题:优质师资匮乏,学生多老师少;授课模式单一,大部分学校理论课与实训课脱节;实训设备不足,更新迭代跟不上;课程内容滞后,与岗位脱节;传统的教学模式,枯燥无味;没有充沛的优质教学资源等。“互联网+”职业教育使上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但如何运用“互联网+”为职业教育提供更好的服务,需要更多探索与实践。充分利用“互联网+”,解决学校与人才培养、教学模式、课程内容与继续教育的问题(图1)。
图1  互联网+学校
 
针对专业教学应用落地:首先,学校可以与企业共同建设云平台系统,利用最新的云技术,提供安全、可靠、扩展性高的对象存储服务,随时、随地调用云端资源,支持多种客户端使用,并且支持同时间内大流量的读写访问。
其次,建立以教学过程为主线,以提升教学质量为宗旨的创新职教专业教学系统。该系统基于云平台,承载基于现代信息技术而研发的教学材料、数字资源和教学设备,并通过多种智能终端贯穿教、学、练、考、管等教学环节。
再次,要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立足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坚持职业教育“五个对接”,以教学项目为单位,有效设计、研发、整合、应用完成每个项目教学活动所需要的教学材料、数字资源和教学设备。
充分利用“互联网+”, 完成教学活动所经历的关键环节,包括教、学、练、考、管。传统线下教学向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转变。如图2所示,具体如下:
 
图2  互联网+学生
 
教:在课前备课和课堂授课中,教师可随时调用云平台上的教学课件并在智能教学终端上演示、讲解和批注;也可采用互动答疑、随堂测验等形式获取学习数据,检测学习效果,跟踪和分析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提高教学效率。
学:在课下学习和课堂学习中,能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采用分组的形式,组织学生沟通、讨论、实训,合作完成学习目标,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练:在实操训练和虚拟训练中,突出技能训练,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有效掌握专业对应的岗位技术技能。
考:通过自评、互评、第三方评价和学校、人社部门考核,以评价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的掌握程度,让学生在学习中自我激励,以考促学,提高教学质量。
管:有效管控教学过程可准确反映学生当前学习水平和成长趋势,及时反馈教学效果,提升教师课程执行力。
职业教育信息化在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下发展更为均衡,使传统教学管理朝着可视化、科学化、智能化、综合化发展,使教育资源得以最大化应用。由于当前信息化观念在职业院校相对薄弱,以及存在诸如资金投入、体制限制等问题,使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状态仍相对落后。
未来,在发展“互联网+”职业教育的进程中,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优势,发挥好其作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桥梁的作用,未来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必然趋势将是全新变革“互联网+”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构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新生态圈。 
李明玉 聂平
 (作者单位:河南省外贸学校)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2018年第3期总第72期

延伸阅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或《条码与信息系统》”。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将内容传真至010-84295675,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高端访谈 更多>>
商品二维码 全球商品通用...
王毅 研究员、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技术部副主任兼二维码研究室主任,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 1/...
物品身份及其编码的本质
张成海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主任、中国ECR委员会联合主席、国际物品编码组织(GS1)管理委员会委员及顾问委员会委员、全...
推进我国二维码标准化应...
王毅,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二维码研究室主任,技术部副主任,研究员,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1/S...
AVEVA剑维软件: 信息和智...
数据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是企业的重要资产。
杂志专区 更多>>

《2024第1期》

《2024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