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物品编码中心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杂志社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条码技术  正文

条码推进工程掀起物流新革命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10日 来源: 产经网-中国水运报 作者:吴明

导语: 条码技术是最基本的物流管理手段,再先进的物流系统也离不开条码技术的应用。
条码技术是最基本的物流管理手段,再先进的物流系统也离不开条码技术的应用。 由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发起的“中国条码推进工程”日前在北京启动。据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主任矫云起透露,今后要利用5年的时间,使系统成员保有量翻一番,达到16万家,使用条码的产品总数达到200万种,条码的合格率由现在的70%提高到85%。建立条码技术在物流、供应链、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中应用的解决方案体系,使条码技术在零售、物流 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从而形成以条码技术为主体的自动识别技术产业。 条码应用领域不平衡 一件产品从生产出来,再到消费者手中,往往要经过繁琐的物流过程。产品生产出来后,一般要存放在企业的仓库中,再经公路、铁路或水路、海路甚至航空运送到超市或其他销售场所,在各个环节中,还要经过1个甚至几个配送中心,对产品进行编组配送。如果这件产品被赋予一个终生不变的条码标识,只要敲动几下键盘,厂家就知道这件产品存放在哪一个仓库甚至仓库中的什么位置,总量有多少,距保质期还有多长时间等信息进入物流的各个环节,都可以用代码对产品进行跟踪。而现实情况是,在物流中的各个环节,这件产品都被赋予不同的物流码,在技术、人力、资金,尤其是物流效率上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我国条码应用的领域分布不均衡,许多该使用条码管理的产品还没有使用条码,很多情况下,物流中心、商业企业或超市还不得不重新为产品编制一个物流码或店内码。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常务副主任张成海博士分析了我国目前条码应用的分布:食品占59.6%,日杂占13. 6%,服装鞋帽占7.9%,医疗保健占6.6%,其他产品占12.3%。而发达国家除去食品、日杂和服装鞋帽的其他方面,条码的应用要在50%以上。我国有50%的产品没有进入使用条码结算的超市、60%的用户没有将条码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技术手段。 这就导致了我国目前在条码标准化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有的企业很多商品还没有使用条码,或是自己制作编码系统、使用自己的标识,导致电子数据只能在自己的系统内部交换,而不能与其他企业相互使用。这种信息分割,对于物流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条码技术是管理基石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条码技术是最基本的物流管理手段,再先进的物流系统也离不开条码技术的应用。条码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数据采集和信息处理的速度,提高了物流效率。但是,传统条码,即一维条码,有许多局限性,比如信息密度较低,信息容量较小;没有错误纠正能力,只能通过校验字符进行错误校验;保密防伪性较差;使用可靠性差,受 外界损伤后会毁损信息;表示汉字信息十分困难。为了克服传统条码的诸多缺点,二维条码应运而生。 二维条码具有信息容量大、译码可靠性高、修正错误能力强、容易制作且成本很低、条码符号的形状可变、编码范围广、保密、防伪性能好等特点,可以用它表述数据文件(特别是汉字文件)、图片等。二维条码是各种证件及卡片等大容量、高可靠性信息实现存贮、携带、自动识读并能实现网络化信息管理的最理想方法。二维条码技术出现以来,因其独有的自动识别功能、与管理对象惟一对应并可分级管理对象等特点,已经广泛应用在各行业的物流管理中。 二维条码掀起物流革命 由于二维条码具有传统条码不可比拟的众多优点,已经被ISO和一些主要工业标准组织采纳为运输标签标准,新西兰陆路运输部、法国邮局、南非航空货运公司、英国、巴西的快运公司等世界各地的物流机构纷纷采用。 值得关注的是,由于二维条码独特的物流信息加密功能,美、英等国国防部已经把二维条码作为军备物资管理的标准;美国微软公司产品的发行、跟踪管理也采用了二维条码技术。在国内,上海大众汽车公司在汽车销售过程中的物流管理、海尔在企业物流的管理过程中也采用二维条码技术。 由于二维条码具有成本低、信息可随载体移动、不依赖于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保密防伪性能强等优点,结合我国计算机网络投资资金难度较大、对信息的防伪措施要求较高等特点,可以预见,二维条码在我国极有推广价值。目前国内北京南开戈德自动识别技术公司已经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二维条码识读设备及移动数据终端,并在金融物流、 军队物流、企业物流等领域取得了成功应用。国产二维条码厂商的崛起以及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方面的广泛应用,必将给国内的物流行业带来腾飞的契机。

延伸阅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或《条码与信息系统》”。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自动识别网、《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条码与信息系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将内容传真至010-84295675,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高端访谈 更多>>
商品二维码 全球商品通用...
王毅 研究员、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技术部副主任兼二维码研究室主任,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 1/...
物品身份及其编码的本质
张成海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主任、中国ECR委员会联合主席、国际物品编码组织(GS1)管理委员会委员及顾问委员会委员、全...
推进我国二维码标准化应...
王毅,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二维码研究室主任,技术部副主任,研究员,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1/S...
AVEVA剑维软件: 信息和智...
数据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是企业的重要资产。
杂志专区 更多>>

《2024第1期》

《2024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