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科技大鳄、移动巨擘,还是想推陈出新赶潮流的外行大佬,这几年都没在物联网的领域闲着,那些红得发紫的物联网产品,或者那些不太引人注意的周边产品,都已经在物联网时代到来的叫嚣声中默默工作了。   一、物联网时代的金融--手机钱包、移动支付、无接触式支付

        在移动支付领域,谷歌的数字钱包Google Wallet无疑是"明星产品"--知名度甚广。作为首款移动支付的商业服务之一,谷歌钱包却由于技术障碍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一直发展缓慢,因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建立和多家银行的合作关系。因此谷歌在努力使得用户能够将自己的任何信用卡和借记卡关联到Google钱包上,而他们也已经实现了这一点。

        作为全球著名的支付技术公司,Visa已经发布扩展无接触式支付应用的计划,该公司预计,到今年年末,英国将有34,000,000张无接触式Visa卡、17.5万处无接触式终端。且Visa也正与移动运营商西班牙电信和沃达丰、多家银行和安卓设备制造商合作,准备在英国全面推出NFC移动支付,此外还将推出一款名为V.me的云端数字钱包。

        Visa连接着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致力于促进人们更方便地使用数字货币,代替现金或支票。数字货币天然就和网络不分家,利用好物联网的相关技术,是支付技术更新换代的重要一环。在电子标签兴盛的当下,无接触式支付被创造出来且渐渐成为流行。对于消费者而言,能够不用现金,甚至不用刷卡的支付方式多么方便。即使移动支付在信息安全问题上始终存有隐患,但因其支付的高效性和便捷性却始终诱惑着消费者,因而众多金融机构都争相开发这一业务。

        国内在此方面起步较早的招商银行也在移动支付方面动作频频。去年12月,招商银行南京分行宣布与中国电信江苏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出手机钱包业务。其移动支付的形式是通过将银行卡加载在内置了安全芯片的中国电信手机UIM卡芯片中,来实现手机与银行卡的"合二为一"。

        然而无接触式支付方式的普及还得建立在无接触式终端的普及上,且电子钱包、移动支付等支付方式的推进不是一家之事,想要真真正正地普及,得运营商、终端设备厂商、银行各方面通力合作,还得规范一系列支付规则,同时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物联网时代的金融走向最终还是取决于服务供应商、银行、支付技术公司、信息安全机构等一个个大佬手中。

        二、智能交通的物联--车联网、智能公交、无人驾驶汽车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人们拥有汽车的数量正在逐渐增加,但道路的拓宽与维修却跟不上脚步,尤其许多城市规划上的历史遗留问题更亟待解决,交通拥堵已经成为了城市发展的大难题。要清除城市发展弊病便跳不开交通这道坎,因而政府积极行动,而与交通、汽车、控制等各行业相关的企业也都使出了十八般武艺。一些新的名词也开始不断出现,如车联网、智能公交、无人驾驶汽车,还有绿波带、ETC、智能停车场等等。

        1、造福大众的绿色产品--智能公交

        智能公交这几年被炒得很热,从车辆本身的能源、配置问题,到公交站台的科学性布置都被一一钻研了。许多城市如上海市、福建省、广东省等均已建设智能公交站牌,智能公交站牌能实现下一趟公交到来时间的准确预报,给坐公交的人一种坐地铁的快感,而且不用盲目地追赶公车或者提前到站来傻等。当然这一切还只是理想化的智能公交站牌,现实中的智能公交站牌还无法预报公交到来时间,甚至许多地方站牌还只是个摆设。面对这些根本不智能的智能公交站牌乘客也只能无奈。而在车辆本身的能源问题上,电能这一清洁无污染的方式被设计者们所亲睐。于是与之相关的快速充电技术被开发使用,如能让公交在停靠站台的瞬间进行补充电源的地面快速充电,以及充电站的快速充电装置不断涌现。

        2、无人驾驶的科幻梦想--Goolge的自动驾驶汽车

GOOGLE之前所推出的"无人驾驶"车型

        在无人驾驶汽车领域,最耳熟能详的莫过于谷歌。自2009年开始,Google就一直在开发自动驾驶汽车技术,Google希望这款汽车能改变人类驾驶的方式,降低汽车事故,减少堵车。Google介入汽车行业的法宝是Google的多项领先技术,包括谷歌3D地图,谷歌数据采集和算法等。Google希望通过软件及车载设备将Google在互联网的优势进一步移植到车载场景,争夺车载互联网入口优势地位。

        而移动设备大佬苹果也不甘落后,其最新宣布的"iOS in Car"计划就是期望将iOS 7全面整合到各大主流汽车厂商的车载系统之中。高科技的车载技术成为了香饽饽,但连低端的智能公交站牌都还无法实现,自动驾驶汽车听起来也就玄乎了,至今也只有谷歌的老板自己敢开着车在无人道路上驾驶无人驾驶汽车,或许几年后还可以在美国小范围的地方看到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在道路上奔驰吧。

苹果公布的共同开发"iOS in the Car"的汽车品牌

        目前在车上使用互联网只能通过一些车载服务设备提供一些简单的应用,如通用的安吉星,丰田的G-Book等。目前应用并不普遍,功能较为单一。而未来的车载互联网,将整合车载硬件、软件、通讯服务、应用开发等各个环节,整合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车载互联网场景。

        可以想象的是,车载互联网这个重要的移动互联网入口场景,将成为必争之地,互联网巨头如苹果、google,移动通讯商如联通、电信、移动,汽车品牌主导的车载服务品牌,还有依附于这些软硬件环境的应用,都将觊觎车载互联网的巨大潜在市场。
        
        对于智能交通而言,能让物联网参与的事情实在太多,却大多数都那般遥远。无人驾驶解决了技术问题解决不了道路和人心问题,互联网巨头、移动通讯商、汽车生产商争相进入车载互联网,但互不相让、良莠不齐会不会酿成互不兼容、神器与鸡肋并存,以致整个车载服务行业钱景不明的局面?且城市公交的智能化还掌握在有拨款权的政府手中,虽有无数个智能交通城市规划的出台,但从设计、规划到实施,一个环节掉了链子便大不相同。如此看来,智能交通虽有个繁华盛开的彼岸,但是路上却绝不会风平浪静。

        三、开拓后智能移动设备时代--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智能······

        说智能手机改变了一个时代这话也绝不为过,苹果公司依靠iphone独霸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已经很多个日月了,虽然现在有人唱衰,但其龙头位置暂时也只三星能够威胁。如何撼动苹果的霸主地位,如何在智能移动终端时代脱颖而出?科技大佬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要做一些新的智能移动设备,智能眼镜和智能手表便这样诞生了。

        谷歌是个提倡创新的公司,诚然,在智能移动设备上它又一次走在了大家的前面。谷歌眼镜已经不仅仅是人们口中的谈资,它已经成为了现实。今年四月底,被业界称为"又酷又帅"的Google眼镜发布过程通过Youtube网站进行了全球直播,全球有数百万观众同时在线观看。谷歌的智能眼镜由该公司进行高科技创意研发的"谷歌X"实验室开发,项目由布林主导,主体是一根戴在眉线处的钢圈,右眼前方是一块小型平视显示仪,看起来颇具《星际迷航》式的科幻风格。

        除开现行一步的谷歌,微软、因特尔等公司也在开发类似产品,而苹果iWatch的小道消息也一直层出不穷,与此同时,三星也宣布将推出一款与Galaxy S4配套的具有运动记录追踪功能的智能手表。

        可穿戴式设备的屏幕大小在改变习惯使用智能手机的人群的习惯,而它的芯片又在考验着各公司的技术人员。以什么样的形式佩戴在哪里,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做些什么样的应用,决定了将来的可穿戴式设备的市场大小。但智能穿戴设备的市场究竟有多大,以及消费者们最喜欢的细分领域又是什么?这一切现在似乎还没有定论。那些对可穿戴设备充满信心的人们相信,从腕带到眼镜的各种各样的配件将会转变我们使用其他设备的方式,这些行头将通过蓝牙和配套app来实现智能手机的新特性并增添其便利性。至于由谁来做?这个问题,互联网公司们和可穿戴式设备创业公司已经给出了答案。不可否认的是,可穿戴式设备和计算将成为未来的趋势,只是这个趋势是否能成为主流,就像今日之智能手机一般,则需拭目以待了。

        四、科技改变时尚,物联你我身边--智能穿衣镜、RFID购物旅游等

        那些与物联网不搭界的外行企业似乎也被物联网这股热风所熏陶了。不久前巴宝莉(Burberry)在伦敦摄政街的新店正式揭幕。新店为大家提供了终极奢侈服务体验,并且还配置了未来主义的高科技屏显,每个楼层都有订制产品的数字信息显示,部分商品还带有芯片,可用射频识别(RFID)读取其中的影音内容。

        而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智能穿衣镜--能够让买衣服的人不用穿上衣服,只站在一面智能镜子前就可以看到自己的身体穿上各种衣服的效果。如此一来,大大提高了买衣服的效率,也提升了买衣服的人的购物体验。但智能穿衣镜的前期也是个较为麻烦的事,必须事先将衣物的各种数据输入电脑中,并建好模型,而试衣服的顾客也必须将自身的各种数据输入设备中,方能看到自己"在镜中"穿衣的效果。科技的结果越是智能,实现的过程便越是复杂。

日本推出可边洗漱边查看新闻的触摸智能镜子

        而智能镜子除了"穿衣",有些还能显示当天天气预报、交通情况等实时信息,如日本一家名为Seraku的公司的一面镜子,能够让用户在洗手、洗脸的时候通过触摸屏幕查看新闻、天气等各类信息。这面镜子十分新颖,它似乎相当于一面交互式的智能显示器,组成这面镜子的整个系统的部件主要有:提供界面的安卓平板电脑和检测用户是否接触镜子的RF接近传感器,用户无需实际触摸镜子,镜子也可以感应得到并智能地显示信息。

        有传感器便能将普通的镜子变"魔镜",有了RFID就能出行、购物不带卡,现在旅游也可以不带厚厚的旅游攻略不带各种门票机票等一切累赘了。有了二维码门票,刷一刷便可以轻松进入旅游景点,且安装相关应用在智能手机中,景区介绍、周边环境、住宿饮食等一切就都有了着落了。连千年古刹灵隐寺都有微信二维码了,看看在这个有传感器和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物联网时代中,我们身边有多少东西在慢慢的悄悄的被改变着吧。

        总结

        物联网的未来握在谁手里?科技巨擘、互联网大佬还是产业龙头?无论在哪里,似乎始终不在消费者手里,但物联网产品最终是为了服务生活在城市中的普罗大众。无论何种产品,符合普遍消费者的需求才能够存活,没有需求便没有将来,没有人会去做一些没人用的物品。技术、规范、游戏规则,竞争者、消费者、产业链,政府、行业巨鳄、初创菜鸟……如万花筒般在人们身边转着,但最终被记住的,却只会是那些最符合自然规律的产品。